让他知道,世上不是只有瑜王您一个聪明人。
先撩者贱,惹急了的兔子也会回头咬人的!
谢东湘等她乐的差不多了,才斟酌着缓缓开口。
“不久前大同呈来了国书,是求和书。”
林轩久一愣,“大同求和?”
大同一直把大邺当豢养的肥羊,缺吃少用了,就打马来抢一波。
反正大邺善守不善攻,抢完了往回一跑,大邺一般是不追的。
不敢追,也不能追。
大同本就是游牧民族,骑兵极厉害,野外作战,人家是主场。
加上一旦全面开战,辎重后勤怎么办。
更不必提国库空虚,根本筹不到那么多的军饷。
但是大同想打下大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边境有谢家叔侄俩镇守,都是善于守成的将领。
其次大同也有后勤跟不上的问题。
总之两国就这么互相僵持着,边境骚乱不断,全是小冲突,还没有进入到全面开战。
可说到底,兵力还是大同更胜一筹,如今竟然是大同跑来求和?
不怪林轩久觉得古怪。
她迟疑的问,“难道打着求和的幌子,另有所求?”
谢东湘微微摇头,“都还不清楚。
要不要接受求和,还是得等圣上决断。”
他心中有没有言说的担忧。
永宁侯府能够有如今的份量,清平帝也对谢东湘多番包容,都是因为谢家一门两将才,必须年年蹲边境打仗。
要是两国议和,谢家的位置就有可能出现变动。
不打仗时候,自然不需要带兵在外的将军。
很大可能会将谢家人召回京城,收回虎符,拨个无关紧要的虚职。
朝里多的是那起子捧高踩低的小人,保不准会把谢家的变动当作没落。
谢东湘心思翻涌,些微的变动,都让他嗅到了危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