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威胁到他的地位,因为大唐从来都是多个相国辅政,两人的时候是最少的。
令李林甫不快的是,太子妃的哥哥韦坚竟然当上了长安令,这个和后世首都市长一样的位置,这令李林甫心中非常不快,长安城这么重要的地方,竟然没有被他掌控。
李林甫随后又将太子的事情放到了一边,因为他还要思考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陇右军上奏的战功文书。
片刻之后,李林甫从怀中取出了一本厚厚的奏折,这是皇甫唯明半个月之前送到长安的,朝中已经有多人看过这本奏折,而且李隆基也看过了。
此时,朝中就要商讨对陇右军有功将士的封赏了,此时李林甫再次拿去这本奏折,依旧仔细地看着。
李林甫从来不会盲目地做一些事情,一本奏折看上好几遍,外人一定会认为这位相国有毛病。
但是李林甫不这么想,他看奏折的时候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此时李林甫将自己当做李隆基,然后以皇帝的心态来看这本奏折,他要揣测皇帝的态度。
早朝,李隆基的心情不错,耐心地听着下面百官的奏报。
“李相国怎么看?”
李隆基听完一个官员的奏报之后,然后朝着李林甫问道,此时李隆基已经六旬之多,心力不胜当年,很多事情都不想去过度费神,只要不是威胁到他皇位的事情,他一般都会交给李林甫。
于是百官也就习惯了刚才皇帝的那句话了,李林甫随后就会迅速站出来,然后将处理的办法说出,李隆基往往都会频频点头,然后再说道:“此事就按照相国说的办。”
一众小事完事之后看,李隆基的精神还很好,看到精神不错的李隆基。
于是李林甫才站了出来,朝着李隆基说道:“启禀陛下,陇右军大胜吐蕃白狼卫两万人,立下大功,不日陇右军众将就要来到长安,兵部对于封赏之事一直都没有定夺,还望陛下明示。”
李隆基自然是没有忘记此事,皇甫唯明的奏章他看了也不只一遍,心中大喜。
今天心情好,听了李林甫的奏报之后,李隆基决定就把这件事情定下来。
随后李隆基说道:“这件事情全部交由李相国去办,兵部按照皇甫唯明上报的奏章上面的军功大小,制定封赏事宜,至于皇甫唯明的封赏,酌朕再好好想一想。”
像杨成这样的小人物的封赏兵部就可以完成,至于皇甫唯明的封赏,那是李隆基的事情,兵部根本管不到。
“臣遵旨。”
李林甫心中吃了一颗定心丸了,他已经明白李隆基的态度了。
“陛下,臣有事启奏。”
这时,一直沉默的左相李适之突然开口道。
“相国有何事启奏?”
“启禀陛下,臣认为陇右军封赏众人中应该去掉一个人。”
李林甫听到这里,顿时心中一寒,同时他敏锐地观察到了李隆基的表情也有些不悦。
“陛下,亲勋翊卫羽林郎将杨成不顾鄯城上万百姓生死,一把大火焚毁鄯城,并且烧毁上百仓粮食,虽然消灭了两万白狼卫,但是过失严重,为将者当以守土安民为任,但是杨成所为已伤天理,不仅不应该封赏,反倒应该查治杨成的罪,以儆边将滥杀之风。”
李适之的夸夸其谈,说的理直气壮,但是李隆基的脸色已经铁青了。
李隆基自然知道杨成这一仗是怎么打的,但是在他看来就是几万百姓吗,还有上百仓的粮食,这些都不重要,能够打败两万白狼卫,让吐蕃屈服,这才是最重要的,况且李隆基也能够体会到杨成当时的处境。
皇甫唯明在奏折上写的清清楚楚,没有丝毫的隐瞒,就是让长安朝堂来定论的。
皇甫唯明也拿不准杨成这一仗报到了长安之后,会是大功还是大过,所以他就没有把自己加上,将这个战事的过程写的清清楚楚上报。
如果是大功,那么就是杨成一个人的,如果是大过,也是杨成一个人顶着,和他皇甫唯明没有关系。
此时皇甫唯明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小小的杨成而承担任何风险。
李隆基心中很是不悦,这个李适之和之前的张九龄一般,虽然才学无人能及,博古通今,但是他们两个总是反对自己的想法,最后还要逼着自己退步才可以,然后满足他们正臣忠义的名声。
但是李隆基又不好意思发作,他知道朝中一定要有像张九龄和李适之这样的人,而且李适之还是太子的人,这一点李隆基非常清楚。
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