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分道扬镳。
相对于基层军官,毕苏斯基则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为了自己的后路。
他确实教导过基层军官们,要保护人民,带领着人民走向幸福。
但他都只是口头上去说去讲,却从未讲过要怎么去做,如何去实现。
到头来,基层军官们成为了新理想主义者,而毕苏斯基则沦落为了修理想主义者。
双方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最终演变成分裂。
基层军官选择留下华沙,跟华沙人民同生共死,抵抗苏俄hong军的进攻。
毕苏斯基则选择离开,带走自己的所有家产。
临走前,毕苏斯基跟这群自己所看不起的基层军官嘲讽道。
“人活着什么都有,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基层军官回讽道:“如果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那我们跟沙俄人又有什么区别?”
毕苏斯基面红耳赤,他绝不承认自己跟沙俄人一样,他是比沙俄人更加先进。
很快,毕苏斯基离开了。
基层军官依旧留在这里,但他们手上所能掌握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三千多人。
即使加上民兵也就只有一万多人而已。
反观苏军,那可是数万正规军,不单拥有大炮,还拥有可怕的坦克。
这是一场必死之局,他们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然而,就在苏军已经到华沙城下时,却停下了脚步。
几名苏俄士兵以使者的身份来到了华沙城下,为了表达诚意,他们放下了手上的武器,并且宣称,他们可以谈谈。
谈什么?
城内的人不知道,但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浩浩荡荡的苏俄军队就在远方,站在高台上就能看到了。
最终这几位苏俄士兵进入了华沙城内,他们传达了来自红四军总指挥官玛利亚的意思之后,又离开了。
玛利亚所只给他们传达了一个意思。
只要你们不有所作为,我们就不会有所作为。
当然,玛利亚还提出一个要求,需要与波兰军队的负责人前来谈判。
对于前者,波兰守军可以遵守,虽然说他们已经准备拼死抵抗苏军的进攻,但能够不打自然是不打为好。
华沙内的社会党人也提出建议,只要能谈,尽量去谈,因为一旦交战必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刚付复国的波兰,经不起那么大的伤亡。
他们需要的是发展,不是战争。
但第二条就有点微妙了。
并不是担心苏军会对波兰负责人进行扣留或者斩首,而是因为他们的负责人走了。
最终,他们选出一位代表前来与苏军谈判。
这位代表自然是一开始与毕苏斯基争辩是留还是走的基层军官。
这位基层军官默默无闻,甚至连姓氏都没有,他只有一个名为卡尔斯基的再普通不过名字。
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普通,让他更具亲和力。
很快,华沙给出了回复,他们将会答应也苏俄谈判。
玛利亚自然接受,她特意来到现场,需要与波军进行一次有意义的交涉。
玛利亚是想留下波兰,因为波兰的地理原因,它可以成为苏德之间的缓冲带。
但是,玛利亚不愿意控制波兰的人是毕苏斯基。
"毕苏斯基这家伙就是一个协约国的走狗。"对于这人,玛利亚毫不留情地如此评价道。
而且根据情报推断,做出进攻柯尼斯堡决策的人就是毕苏斯基,由此可见这家伙绝对不是苏俄的好朋友,而是敌人。
但谈还是得谈,所以玛利亚已经做好了一场恶谈的打算。
万万没想到,到来自己帐中的人,是一位平平无奇的波兰军官,不是毕苏斯基。
对方也同样露出诧异的表情。
他本以为与自己见面的人会是一位虎背熊腰的斯拉夫壮汉,却没想到,跟自己见面的居然是一位身材比较特别的女性。
“我需要一位可以决定华沙城内的负责人,你有这样的权力吗?先生。”
就在对方还在思考着眼前之人是‘走丢的调皮女孩’时,玛利亚的声音将他从疑惑中拉了回来。
他连忙回应道。
“是的,目前为止,我能决定华沙的事务。”
“毕苏斯基呢?”玛利亚还是很在意,身为主要人物的毕苏斯基究竟去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