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独立,也无法摆脱德国的经济体系。
最终导致巴伐利亚在国际地缘上,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状态。
那就是独立了,但没有完全独立。
这样的事情让巴伐利亚与德国双方有了相怜之情。
而且德国为了不放开巴伐利亚,在分配从苏联那边获得的粮食事情上,也给巴伐利亚分去了不少。
如此一来,便使得巴伐利亚与德国之间的联系更深,更难割舍。
这种情况之下,再加上阿道夫对民族和爱国之情的煽动,整个法庭内的人都为之动容。
特别是法官,年迈的他已经被阿道夫的话语给点燃。
他甚至产生一种错觉,眼前的阿道夫并不是一位即将受审的被告,而是一位满怀理想激情的演讲者。
而自己,则成为演讲中的受众。
最终阿道夫的这番话成功说服了法官,虽说仍旧被监禁,但只会监禁一年时间。
这一年,已经足够了。
在这份判决出来之后,契卡便立即将此消息发送到玛利亚所在的布列斯特。
得知此事之后,玛利亚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很显然,现在的欧洲走向已经朝着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苏联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
无论是经济还是国防,都绝不能放过。
而且现在的苏联需要队友。
协约国的范围太大了,一直以来协约国的主要力量都是以英国、法国和美国为主。
然而,协约国并不只有三巨头,事实上还有其他附属小国。
什么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等等的国家,他们都是协约国中的一员。
而且现在的日本也同样是协约国成员。
反观苏联,除了还在进行革命的国家之外,能够给予支援的也就只有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意大利这些国家。
而且勉强算是工业国家的,也就只有意大利而已。
真要计算起来,社会主义阵营仍旧处于巨大劣势。
玛利亚要扩大优势,就不可能只靠他们。
如果在未来的时候要靠苏联单挑所有协约国力量,那恐怕会演变成‘双拳难敌四手’的局面。
因此,国际外交手段被玛利亚划分为最重要的一项政策。
哪些国家可以成为朋友,哪些国家只能维持中立,哪些国家只有敌对关系。
这些东西,玛利亚都需要搞清楚。
要处理国际问题,首先就是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地缘政治,一个是阶级矛盾。
现在的国际秩序多半以协约国的资本主义为主。
苏联的整个市场环境之所以会变得如此恶劣,其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协约国的封锁。
然而,协约国并不团结,其内部分歧也同样巨大。
例如英国和法国。
虽说在对付苏联方面,英法两国的态度和观点是一致的,然而英法两国在处理德国的事情上,却存在着偏差。
在‘道威斯计划’之前,法国只想摁死德国,彻彻底底地把德国打得无法起身。
英国则保持着大陆平衡政策,不希望看到欧洲被统一,因此极力维护德国利益。
而美国就很有意思了。
美国是协约国的一员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协约国做出封锁苏联经济的决定时,大部分协约国成员都投了赞成票,唯独美国投了弃权。
如此一来,便使得美国在与苏联的外贸上面,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且提出国际联盟的国家就是美国。
前总统威尔逊就以此来提出美国的国际方针,那就是自由贸易。
何为自由贸易,自然是不分意识形态,也不分民族地缘。
这样的事情看似美好,但并没有被英法两国所接纳,毕竟太理想主义,而英法两国只想控制市场为自己谋利。
再加上美国本土的孤立主义盛行,加上威尔逊因为中风无法再进行政治作为,这就使得美国无奈退出国际联盟。
虽说退出了国际联盟,但也确实给美国带来了好处,那就是不用太纠结国际联盟中的条条框框。
如此一来,便使得美国与苏联之间构建出了一条贸易路线。
这条路线让美国放开手脚开始赚钱。
特别是苏联内的各种皮毛宝石,这些东西对于苏联而言并无多大用处,可放在美国那边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