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所组成的强大游击队。
国际纵队人数并不少,加上苏联第六纵队的加入,联合起里夫共和国的军队,人数上已经有五六万人了。
将这五六万人化整为零,分散到每一个角落处,然后对他们的后勤补给线进行各种袭扰。
由于是游击队,他们几乎把机动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强如戴高乐和佛朗哥,在面对这种‘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也颇为苦恼。
威廉皇子本身就是一个身经百战的皇族军官。
一战期间,西线战场中最为惨烈的凡尔登战役,他有幸参与,而且还取得过不少战绩。
可是,那都是大兵团作战,每一次调动都是三四十万的部队。
反观现在,他们所能调动的部队只有三国联军的十八万人,在德军到来前,他们的法西联军更是只有十二三万人而已。
人数上,他们无法占据‘十倍于敌’的倍数,打攻坚战自然就艰苦许多。
更何况里夫山脉本身就是易守难攻之地,更让戴高乐苦不堪言。
他就经常幻想着,如果自己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以海陆空的方式对其进行攻势,恐怕其战绩会好看许多。
现在,德军这五万人的加入,仿佛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这一针强心剂让他们摆脱了一开始弥漫他们头顶上的压抑黑云。
毕竟,那些游击队给他们带来的麻烦程度,远在国际纵队之上。
而这一切游击战术功劳,一切的战绩,都与某一个人脱离不来关系。
第六纵队的总指挥,伏龙芝将军。
然而,自从伏龙芝将军到来第五个月之后,便仿佛隐身了一般,再也没出现在他人面前。
他就像一场及时雨。
出现时,给为了反抗殖民者的沙漠带来大雨。
稳定时,又隐匿在身后,悄无声息。
润细无声,仿佛一切都是预定安排好的一般。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伏龙芝的安排。
伏龙芝来到这里之后,便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公平团结。
他将公平划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让第六纵队内部实现公平团结。
这一阶段很快便实现了,第六纵队本身就是hong军,他们拥有其他军队所没有的铁一般纪律和科学的组织性。
第二阶段,是与里夫共和国之间的公平团结。
这一点,他们也做到了。
身为hong军老妈子的玛利亚,在组建hong军之时,便立下了众多军规军纪。
在外人来看,军队就是暴力机器,是统治阶级的手中剑。
可是,在玛利亚心中,军队不仅仅是暴力机器,更是用来保护人民的力量。
那是人民军队。
既然如此,就必须用纪律和组织性来重塑军队。
hong军便由此而诞生。
从hong军出来的第六纵队,自然能与里夫共和国达成高度一致。
因为hong军将士从不歧视对方的信仰,不反对对方的信仰。
相反,他们所维护的,是里夫共和国的人民独立,维护他们反抗殖民主义的伟大精神。
在这一点上,第六纵队展现出了前面四个国际纵队所没有的包容性。
他们包容了对方的宗教文化,并且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社会,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信仰。
因此,第二阶段的公平团结,也被伏龙芝给做到了。
可唯独第三阶段的公平团结他还未能完成。
那是与前四个国际纵队的团结。
左翼从来都不只有gc主义思想,里面的思想复杂繁多,有些更是敌视苏联,认为苏联威胁比殖民主义更大。
如此一来,伏龙芝的第一件事,只能算是勉强完成。
然后第二件事就是安排战略部署。
玛利亚确实给他们教导了游击战术的核心概念,但主要的战术打法,则需要这些军官们去摸索探寻。
最为出色的,自然就是约瑟夫与伏龙芝二人。
由于身份与职责问题,约瑟夫自然不可能离开国家。
因此,伏龙芝独揽大任。
而他也将自己对游击战术的理解,毫无保留地教导给了里夫共和国的军官士兵们。
以第六纵队加上里夫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