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强行带在身边,还会给己方带来隐患。
最终他们选择了放走,任他们在这片山区之间自生自灭吧,第六纵队真没精力去管他们。
这支印军阻拦了不到一天时间,然而却还是给身后的英国殖民军带来了帮助。
至少,他们知道在红海省处,也出现了一支苏联人部队,而且人数不多。
埃及殖民总督立即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情报所描述的主力,并不是主力,负责迂回到红海省的才是真正主力。
他的想法是没错的,所以在部署军队设防时,他安排了两万人设防在红海省与开罗之间的交界处。
紧接着,又安排了一万多人在法尤姆省,准备抵御从这里来的苏军。
这个想法是好的,只要科涅夫不改变战术,无论是佯攻还是主攻,都会迎面撞上一块钢板上。
奈何,科涅夫却临时改变了战术。
得知负责佯攻迂回的部队遭遇到一支过来郊游的印军时,他没有丝毫犹豫,便立即取消了一开始的作战部署。
迂回佯攻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袭击。
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如若被人率先发现,那么迂回的价值将会大大削减。
更何况,埃及的主要地形是以平原为主,他们的迂回很难做到‘依地形做掩护’。
一旦被发现,就很难抹去自己的痕迹。
所以,科涅夫立即改变作战思路。
他要求负责迂回的第五六七八四个团,分出四个团出来,并立即急行军,与负责佯攻的三团四团汇合。
剩余的两个团则继续按照原来的迂回任务前进。
但是,原本属于主攻的他们,将会转变为佯攻。
而原本负责佯攻铁路线的部队,将会转变为主攻。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一旦思路失败,将会给这为数不多的远征军带来不可磨灭的毁灭性打击。
一些参谋也认为,这战术变动太大,不应采取。
但科涅夫还是执着于自己的看法。
“如果迂回佯攻部队失去了‘出其不意’的特性,那么他们的作用将不复存在,甚至会成为敌军围剿的对象。”
最终,科涅夫力排众难,坚持住了自己的原则。
战术变更之后,四个团的兵力迅速撤离,并以急行军的方式,穿过两个省之间的几十公里路,与第三团第四团汇合。
汇合后,四个团的兵力迅速往前方进军。
正如科涅夫所想的一样,进入到红海省的部队很快就发生战斗。
战斗异常激烈,顿时间内就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人员伤亡。
由于他们只有两个团,而他们所需要面对的是两万人中的一部分,因此打的十分吃力。
但是,第六纵队本身就是精锐中的精锐。
在面对对方的人数优势之下,他们化整为零,迅速散开到各个战场上。
短时间内,竟发挥出了百分之二百的火力。
而且,由于战场备无限扩宽,竟让敌军指挥官产生了错误判断。
错误地认为,这确实就是敌人的主力,毕竟四处都是。
却不料,这仅仅是因为,这两个团只是以连队的形式,进行多方面战斗。
由于四处都是沙漠戈壁,使得分开作战的连队,能够依靠错综复杂的戈壁进行交替式掩护。
接收到错误信息后,他们便击中兵力,打算对他们所认为的‘主力部队’发起总攻势。
这可是绝对的兵力优势,再加上有开罗这个大后方在此,打败一支只有万来人的部队并不是什么难事。
很快,他们的部队便做出了调整,除去留守在后方开罗的三千人之外,两万七千人全都集中在红海省,打算一举歼灭这支苏联远征军主力。
却不料,此法正中科涅夫下怀。
就在佯攻部队吸引住了敌军大部分主力时,已经转变为主攻的部队,展开了最大规模的总攻击。
为了实现速战速决的战术打击,科涅夫要求全员都带上手榴弹,和两天的干粮。
要的,就是一个快。
四个团的兵力迅速发起进攻。
由于英军只认为这是佯攻,所以并没有部署太多兵力在此。
而且,殖民军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强,与英国的正规军有着巨大差异。
这就使得,在面对这支身经百战的远征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