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攻开罗之前,科涅夫就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
如果进攻开罗失败,他们就会重新南下,或者重新走入沙丘之地,再绕路南下。
现在南下已经不可能了。
无论是红海省的两万多殖民军,还是固守在苏伊士省的两万多英军,都将第六纵队死死困住。
再一次进入沙漠,是最后的选择。
但这一次,他们有了行军沙漠的经验,无论是物资上的准备,还是对沙漠水源上的探查,都了解了许多。
在加上此次进入沙漠,所要行走的距离,远没有从摩洛哥开始那般遥远。
因此,在难度上会减少很多。
做出决定之后,立即将骆驼和饮用水准备起来。
只留下一个团队兵力做断后掩护,主力部队立即启程。
原本负责进攻的火力,突然间就减弱了百分之九十,这使得防守在阵地上的英军感到不解。
一些军官认为,应该发起进攻,或许苏联人准备撤退了。
一些军官则认为,那是苏联人的阴谋,想引诱他们出去,然后围而歼灭。
双方都说不服对方,指挥官只能选择最保守的方案,等红海省的两万七殖民军回来,但同时还派出一些侦察兵过去了解情况。
侦察兵从过去到回来,花了半天的时间。
待他们回来时才反馈出真实情况。
“苏联人,准备撤离了。”
这消息当即引起苏伊士运河的英军惊诧,英军指挥官迅速做出追击安排。
一支五千多人的部队,率先出发,玩苏军后方追击而去。
这五千多人在追到半路中,立即遭到苏军第八团的伏击,损失了百来人后才勉强撤出伏击圈。
害怕苏军的撤退只是幌子,而伏击才是真意图,英军指挥官决定不追了。
反正他的主要任务是防守苏伊士运河,确保这里不会被苏军攻占。
而且他也看出来了,苏军的行动方向是沙漠。
二度进入沙漠,这简直就是自杀行为。
如此一来,也就没必要再继续追击了,指挥官只是将这里的胜利汇报到伦敦后,便静默了。
伦敦方面,在得知苏军被打退后,全内阁上下都一直沸腾。
张伯伦更是应了首相的命令,与法国人交涉。
由于非洲大部分殖民地都是法国人在把控,所以在非洲的利益上面,法国人占据得更大。
今日,他们苏联人敢试图解放埃及,那么明天,苏联人就敢解放他们法国人的殖民地。
再加上英国人的添油加醋,秉着‘看热闹不怕殡大’的原则,不断在法国人面前搅屎。
而且,第六纵队的战绩确实如此。
以一支一万六千多人的部队,先是横穿撒哈拉沙漠,然后从明亚省开始,一路猛攻,直接攻破开罗,差点打进苏伊士省。
一周时间都没有,他们就差点解放了整个埃及。
如此不可思议的战绩事实,立即让法国人警惕性拉满。
要知道,法国人是真正与这支部队进行过交锋,对他们的实力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旦让这支第六纵队继续在非洲里搅浑,到时候整个非洲都会被他们给搅得一团糟。
对此,法国人不得不做出调整。
他们立即给非洲那边的殖民地发送命令,如若看到有苏联人的痕迹,立即围而歼灭。
身为非洲的皇帝和半皇帝,英法两国发起了对第六纵队的通缉令。
在非洲,第六纵队将要面对整个非洲殖民地军的围追堵截。
关于此事,科涅夫早有预料,只不过他们首先要应对的,是沙漠的恶劣环境。
为了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隐藏威胁,法国决定派出殖民军前期追击。
与此同时,经过协商过后,英属殖民地的埃及、苏丹、喀麦隆、乌干达纷纷派出殖民军出击。
法属殖民地的整个西非、中非和刚果布派出殖民军,也一同进入沙漠,追击而来。
所以在双方殖民军的加入之下,科涅夫带领着第六纵队,在又一次表演出沙漠中的往返。
而且,在利比亚沙漠地区,与英国殖民军遭遇,并爆发了第二轮战斗。
虽说这场遭遇战很快就结束,但确实给第六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毕竟这里是沙漠,而他们是缺乏后勤补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