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直接发到了玛利亚这边来。
待破译之后才知道,发送这份电报的人,正是塔法里·马康南。
一开始,玛利亚只是认为他想与苏联打好关系,自己是他为数不多认识的苏联领导人,所以才会找到自己。
却不料,对方的意图并不止如此。
他想借人。
而他所想要借的,就是科涅夫的一万多名hong军战士。
玛利亚自然是不愿意的。
这支远征军已经打得够多了,现在就该接他们回家,而不是继续让他们逗留在非洲。
而且,她对非洲的战略意图中,埃塞俄比亚是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让苏联军队介入到他们国家内的争端,这会引起很多问题。
况且,支援埃塞俄比亚是与摩洛哥有着巨大的差异。
如果说介入摩洛哥战争,是真正的反殖民主义战争。
那么,一旦介入到埃塞俄比亚的内战里面,恐怕就是干涉战争了。
当年协约国对苏联内战的介入,就是干涉战争。
正当玛利亚犹豫不决之际,约瑟夫帮她做出了决定。
“帮,必须得帮,如果我们失去塔法里,或者失去塔法里对我们的密切合作关系,未来的非洲战略部署,将会失去一大助力。”
最终,在约瑟夫决议下,第六纵队将会执行第二项任务。
协助塔法里,取得埃塞俄比亚的内战胜利。
当然,约瑟夫亲自给塔法里发送了一份电报,必须严格遵守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并不是干涉他们的内政,但也不会允许他们走君主独裁。
相对于玛利亚,约瑟夫似乎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人更加了解。
他仅仅依靠契卡提供回来的情报就看清楚塔法里这个人的特征。
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独裁者’。
塔法里会为了国家的强盛而去学习国外的治国方法。
但是,他对国家强盛这个概念,并非为了‘解放’,而是为了‘权力’。
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权谋者。
跟这样的权谋者打交道,约瑟夫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给他们赋予枷锁,束缚他们的野心。
而这个枷锁,就是教育和制度。
所以,约瑟夫答应的前提,是必须普及教育与执行一个非资本主义制度、非君主制度的社会体系。
由于埃塞俄比亚皇室议会获得了英国人的帮助,塔法里继续苏军援助。
因此面对约瑟夫的要求,塔法里稍作犹豫便答应了。
于是乎,一封由约瑟夫签名的电报落在了第六纵队手上。
科涅夫,将会继续当任总指挥官,给塔法里提供军事援助。
一时间,苏军介入让埃塞俄比亚的内战更加热闹。
第六纵队只有一万三千多人,但论战斗力,却不是埃塞俄比亚军队和英国殖民军所能比拟。
这支部队不单参加过内战和干涉战争,在摩洛哥战役中更是把法西联军打得生活不能自理。
因此,在科涅夫的带领下,他们刚一介入,立即让战局发生大规模转变。
而且科涅夫严格遵守约瑟夫的要求。
所到之处,都必须严格要求塔法里的手下,在收复的城市内建造学校等基础设施。
也就是说,打一座城市建设一座城市。
只有落实下去,苏军才会继续打下一座城市。
这样的效率自然会很慢很慢很慢,但也会稳定许多,同时也让苏军的名声一点点传遍出去。
每一次传播,都会将马列思想传播出去,为的就是播撒种子。
只要将种子播撒出去,即使到后来,塔法里想重新跳反,也会有人高举马列旗帜,站出来反对。
这就是约瑟夫所考虑到的未来。
但他所不知道的是,苏军的强行介入,最终在德国内,引爆一个重大事件。
德国,开始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