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不代表这场肃反运动就只有情报部门。
军事部门,也同样如此。
身为苏联的主要国防委员会主席,玛利亚将要对现在的苏军内部进行一次大规模改革。
陆军,海军,空军皆是如此。
而这里面的改革内容,正是在德共期间所使用的政策。
毫无疑问,玛利亚所执行的这套政策,正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搬运了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然后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俄式改动。
这两次举动,都让震旦hong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为这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还是社会意义上的。
由于震旦hong军的双首长制度,让军事主官和政工主管处于平级,于是便能互相制衡。
政工主官,负责党委工作,军事主官则是党委的二号人物,拥有军事指挥权。
双首长制度下,真正实现了军队民主。
反观原时空的苏联hong军,则存在着很多问题。
最开始的旧沙俄军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是麦赫利斯这样的奇葩人物成为苏军政工高层。
再然后就是大清洗时,政工体系深深地被卷入到里面去,这使得当时的政工部门,成为了内务部的帮凶。
有如此巨大的黑历史之下,政工干部和军事干部的矛盾,几乎成为了不可调和的问题,并每日增加。
一战期间,玛利亚就尝试了政委工作,苏军内部也普遍有了政委职位。
可惜,苏军的政委并不完善,再加上年年战事,玛利亚一人处理多人的事,使得她严重缺乏精力。
久而久之,苏军那庞大的体量逐渐变得臃肿不堪,而政委原本所拥有的权力,却迟迟得不到实施。
当玛利亚发现这一点时,已经为时已晚。
但这场闹剧的出现,却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
有人将其套入到了阴谋论当中,他们认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叛军,其实就是中央估计而行之。
为的,就是重新整改国内的组织,来一场大规模的整顿工作。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些阴谋论者确实说对了。
无论是约瑟夫还是玛利亚,都有意利用这次机会,来一场大整顿。
但阴谋论终归是阴谋论,高层领导对于这样的事,其实已经知道了很多。
即使是《布鲁西洛夫案件》的详细细节,也没有立即公布出去,仅仅是透露了一下内容给新闻媒体。
至于捷尔任斯基的遭毒事件,则简单地做了一次公开新闻。
当然这都是后话,随着这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之后,约瑟夫与玛利亚联手制定了一套针对军队的《军队双首长制度》法案。
这份法案,正是为了军队里面的双首长而准备。
虽说这份法案来得很突然,但这份法案执行起来并不困难。
因为,在军队高层里面,本身就有政委的存在。
其他军团不好说,可是红一方面军,已经初步落实了政委与军官之间的平衡,唯一不足仅仅是没有普及到连而已。
随着工作的展开,其他军团也必须以此为准,实现双首长制度。
苏联并不是无法实行这样的军队政策,仅仅是因为原时空的苏联走了太多错路,并且四面都是敌人,这使得他们在军队改革方面,十分苦恼。
单单是1935年到1940年,苏军的内部编制就经常性发生变化,这使得苏军内部,时常出现一些不满编的情况。
当然,这个时空已经避免了大清洗的扩大化。
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军队改革,同时对国家内部,进行一场‘虫豸大清洗’。
情报部门的肃反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由于有捷尔任斯基的许可,安德罗波夫在这方面的工作,出奇的顺利。
军队的新法案政策,虽说引起不少军官不满。
毕竟,这可是要削弱军事主官的权利,特别是任命权,这是关乎到利益问题。
但是在基辅平叛事件中,却让这些军官意识到,这场法案改革是坚定的,且不容阻挡的。
再加上除去邓尼金之外的四大元帅,都赞同这一决策。
最终,他们还是妥协了。
但要执行起来需要一段时间,短时间内,苏军还是得稳妥发展。
最后的最后,就是最终肃反运动。
而这场最后的肃反运动,正是针对军队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