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暂时断开了与英国那边的联系。
这一断开,当即给丘吉尔整难受了。
而且要命的可不止有国内,就连美国那边,居然也谴责了。
发出谴责声音的人,自然是罗斯福,可罗斯福也有困难,因为他也是被迫发出谴责的。
玛利亚所联想到的计划,只概括了英国和法国,但约瑟夫比她想得更远。
约瑟夫的目光,落在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所以,在安排舆论压力上,约瑟夫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自然是媒体方面,在苏联的要求下,美共展开行动,大力鼓吹开罗那边的悲惨性和英国士兵的不做人行为。
由于美国人民过得实在是太舒服,一旦舒服起来就容易感性。
一旦感性,多愁善感就会蓬勃发生,各种人文关怀,各种人道主义,在美国境内可谓是层出不穷。
于是乎,对开罗的遭遇表达同情的美国人民,越来越多。
有些市民更是组织起来,希望能募集出一些多余的物资,将其送到远处的开罗人民手中。
百姓的心是善良的,他们在物质丰裕的情况下,愿意奉献出自己多余出来的物资去帮助他人。
但是,百姓也是盲目的。
他们不知如何去做,也不知怎么样才可以将物资送到开罗人民手中。
于是乎,他们想到了罗斯福,想到了这个拯救美国的伟大总统。
这是第一步,而这一步很显然,取得了巨大成功。
第二步,则是宗教方面。
这是约瑟夫第一次从宗教方面入手。
他向玛利亚那边传达意思,玛利亚又将约瑟夫的意思转达给墨索里尼,最后,墨索里尼转达到梵蒂冈教皇耳中。
可能是玛利亚的长时间影响,现在的约瑟夫,在行事风格上已经逐步走出沙文主义风格。
所以,他是让玛利亚去劝说梵蒂冈教廷,配合他们的工作。
玛利亚自然是转达了约瑟夫的意思,重点是‘劝说’。
然后,落僔在墨索里尼耳中就不一样了,劝说?不,不存在劝说,他直接就带着部队进入教皇寝室。
十几分钟后,墨索里尼一脸满足地离开了教皇寝室。
不久之后,来自梵蒂冈的意思,传到了美国。
在一个百分之九十人口都是基督徒的国家里面,教皇的话,可以起到极大的影响力。
所以,当梵蒂冈做出了‘谴责丘吉尔内阁政府的不做人行为’时,其带来的风波,是巨大的。
如果说,由美共带起来的舆论压力,是从百姓最淳朴的感性出发。
那么,此时此刻的教皇谴责,则成为了宗教上的正统性。
这一下,整个基督教势力范围都陷入了狂热当中。
就这样,纽约和华盛顿不约而同地爆发出示威行动。
一名曾经参加过国际纵队的作家,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因为他的经历,也因为他曾经的参军经验,这名作家成为了示威游行中的领军人物。
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除了海明威,一些倾左的社会人士也相继涌出。
名叫卓别林的演员,更是提出‘为开罗人民募捐’的口号。
即使麦卡锡已经展开了各种反共行动,但这一次,他真的无能为力。
因为,对方所运用的可不只有左翼舆论,还有宗教上的舆论压力。
麦卡锡真要头铁去碰他们,恐怕得被美国人民给挂在十字架上,直接用文火去烤。
在宗教压力的加持下,罗斯福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形式上地做出一些谴责声明。
对于政治家而言,就是单纯的谴责,实际行动肯定是不会有的。
但问题是,这种谴责声明却成为了打击丘吉尔的最好工具。
工党就借着这个机会,不断地攻击着丘吉尔,并要求丘吉尔立即下台。
工党的进攻手段十分丰富。
他们先是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以此来表达工党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决心。
现在的英国经济依旧是拉胯得要命,如果不是德国战役爆发和苏联世界革命的压迫感,丘吉尔恐怕早就被选下去。
但打了这么久战争,苏联却连一枚炮弹都没落到过英国本土,苏联所带来的威胁,全都是海外殖民地。
如此一来,就使得英国民众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