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说,大仙您深恩似海,给了他们大米吃,还给他们衣服穿,都争着抢着要做先锋。”
黄贺目前的军队人数已经有一万五千多人。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但是每一个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骊山三十万劳工,选了一万五千人,也算得上是二十里挑一。
黄贺每天大鱼大肉、精米白面的供养这些士兵,把他们养的白白胖胖、又高又壮,不说以一当十,但以一当五、当三还是没有问题的。
更不用说,现在骊山县已经储存了足够的粮食,就算被秦军围上十年八载的,也可以依靠黄贺远远不断的运输生活。
黄贺现在已经逐渐减少从现代运粮到秦朝,运粮也大多数运的是大米等不适合山地种植的粮食。
骊山县的小麦、玉米已经丰收了一茬,等到再过两个月,春小麦又可以收割一批。
黄贺的粮食问题已经大大的得到解决。
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而且黄贺这边生产的粮食,是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使用的肥料也是人畜生产的农家肥。
再加上秦朝大片、大片的土地山林还未开发,粮食生产,将逐渐成为骊山县的又一大主要生产支柱。
自己的军队不畏战,好战,请战的热情,还是让黄贺非常满意。
历史上,每到王朝末年,朝廷的军队战斗力就几近于无,但是被敌军收编后,战斗力那是蹭蹭的往上涨。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一个心气问题。
国家成平日久,军纪废弛、当兵的整天琢磨升官发财,不思训练杀敌,甚至认为换一个主子,可以得到更多的钱财、权力,这样的士兵、军队又何谈战斗力?
但是黄贺的军队不同。
他们本就是从各地迁徙而来的刑徒、平民,他们的任务是修建皇陵和阿旁宫。
工作枯燥乏味,而且没有上升空间,更没有钱拿。
可以说他们是花钱上班。
这样的生活,骊山劳工早就过够了。
黄贺的到来,给了他们希望,给他们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粮食、粮票、大荧幕、知识,黄贺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甚至还给他们带来“倒模”,解决了他们的生理问题。
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被骊山老百姓爱戴?
在他们看来,黄贺就是他们的大救星!
而他们,也早把骊山当成了自己的家。
这群人,可以为了保护骊山县,保卫自己的家战斗至最后一刻,战斗至只剩下一兵一卒。
除此之外,他们还对黄贺有盲目的自信、崇拜!
黄贺是谁?
那是从天上下凡的神仙!
不是有首歌唱得好,东方红,太阳升,骊山出了个大救星嘛!
黄贺走在骊山的大街上,都能看到骊山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为前线的将士们送水、送饭,这才是真正的军民鱼水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