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对于我这个学历史的人来说,米大的话一下子把我的胃口提的高高的。金陵这座古城的一切过往一直是我非常痴迷和潜心研究的,特别是那个汉族复兴、万邦来朝、文治武功达到顶峰而又结果却极度悲情的大明王朝,不过说到大明王朝之前,金陵城的前世今生是必须交代一下的。
说到金陵城的历史,那得追溯到60万年前。没错,就是60万年前,我有证据哦!1992年,一群炸山取石的村民在金陵城南郊的汤山采石场附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山洞,里面居然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牙齿的化石,经过考古专家的进一步勘探发掘,他们又在一堆烂泥里找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女性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经过严格的技术检验,这个女性头盖骨化石的年龄被确定为60万年,这和民国时期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消息一经传出,一时间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个女性头盖骨所代表的类人猿种群就被定义为“金陵猿人”,是迄今为止整个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经过专家的反复研究测定,这个女性死亡时的年龄不超过30岁,死因是严重的头部复合型外伤,最有可能是被其他人用钝器猛击头部或从高处(不如树上或者上坡上)摔下来的,是不是死的有点悲催?
接下来金陵城有证据显示的真实历史就是6000年前的阴阳营文化了,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几个在这里玩耍的小顽童们无意中发现的。阴阳营文化的遗址就在我就读的金陵大学东北侧。当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共发现了人类墓葬271座,灰坑三座,灶坑一座。墓葬分布密集,盛行单人一次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未发现墓坑和葬具。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以夹砂或泥质红陶为主,盛行三足器和圆足器,部分器物施陶衣,常见饰以牛鼻扳,角把、弯屈足的鼎、罐、盉、豆、钵、碗。石器磨制精美,有穿孔石斧、穿孔石锄、穿孔石刀、石锛和凿。另外还有玦、璜、管、珠和坠、76枚雨花石等玉或玛瑙的装饰品,这其中的雨花石直到今天还是我们金陵城的一大特产,它几乎是整个城市的象征,甚至连城里的一个区都以“雨花”命名,足见雨花石在金陵城眼里的重要性。当时参与发掘的人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好多阴阳营的死者嘴里都含着一颗玲珑剔透的雨花石,而且死者的头全部都朝向东北方向,嘴里含着的雨花石应该有着某种特别的神秘意义,或许是能够引导逝者的灵魂前往东北某个神圣的地方重生吧!今天来到金陵的游客都会买一点雨花石作纪念,但没人知道。原来早在6000年前,雨花石就是金陵人的最爱,甚至有沟通灵魂的特殊作用,想想就觉得神奇。
不过那时候的北阴阳营人的住房却有点寒酸,他们居住在带有椭圆形大灶坑的房间里,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典型的一群“原始农民”。
根据人类学家对阴阳营原始居民骨骼鉴定的报告,表明死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时期夭折的比例也较大。同时骨骼中所表现出的蒙古人种的特征很明显,与金陵现代人的骨髓相比,差别很小,这说明6000年前金陵地区的人类已具有江南人的体质特点,是我们金陵人正儿八经的老祖宗。
好吧,从60万年前到6000年前,金陵城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考古证据可以让我们做出推断,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在我们脚下的这块金陵大地,是我们华夏民族文明起源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决定了金陵城这几千年来的辉煌历史。不过从6000年前到4000年前这段2000年的时间,金陵城的历史出现了断代,迄今为止也没有什么有力的考古证据。
直到4000多年前,一批来自发达的苏、杭州带的良渚人到达了金陵城南,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还会使用转盘来制作陶器,大家应该记得美国大片《人鬼情未了》里男女主角一起做陶器的镜头,使用的就是这种“拉坯法”。最厉害的是良渚人对玉器的痴迷,他们能够加工打磨出非常精美的玉璧、玉璜等大型玉器,在死之后,墓葬里出现最多的也就是玉器了,或许和阴阳营人一样,在他们看来,玉器能够引导他们的亡灵!可以说包括金陵地区在内的良渚人创造出了非常先进的史前文明,甚至不输给同时代北方的华夏族人。
非常令人不解的是,后来遍布长江中下游的良渚人突然消失了。不仅仅是在金陵,连他们的老家苏、杭也再没见到他们的遗迹!我们思考一下,华夏族的传说中,4000年前,正是大禹和他的父亲治理洪水的时期,而西方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差不多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