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烟云盛唐 > 第三十五章 当仁不让

第三十五章 当仁不让

李隆基诛灭韦后,唐睿宗重登帝位,依例自然是先封赏有功之人。除李隆基被封为平王,李成器为宋王之外,跟随他一起举事的刘幽求、钟绍京,麻嗣宗、王崇晔、薛崇简以及万骑营的陈玄礼、葛福顺、李仙凫等人都一一获得了封赏。值得一提的是刘幽求、李宜德和王毛仲三人。刘幽求在官场中滚了十几年,五十多岁仍只是个九品县尉,此次一跃而被拜为中书舍人。这可是正五品,算是连升五级,从一个芝麻绿豆官一下子进入了内阁。王毛仲和李宜德是李隆基的亲身护卫,论起来都是出身为奴,而此次也因功劳特大而获封赏。王毛仲被封为龙武将军,李宜德被封为果毅都尉,同掌禁军。李旦嫌李宜德这名字拗口,还特别赐其改名为李守德。

接着就是该平反的平反,该贬逐的贬逐了。象“五王”以及李重俊、李多祚等人死时都曾被削掉了爵位,这回也都给追回了一切封号。同韦后一家扯不清关系的,虽说脑袋掉不了了,贬逐道地方以示惩戒还是有必要的。

然而就在这除旧布新之时,李旦却又为一件事犯起了难。立储之事一向是君王们的难题,他为这事头痛原不算奇怪。他很明白,他之所以今日能够登基只与一个人有关系,那就是他的三儿子李隆基,所以他心中的天平自然是向李隆基倾斜的。但是,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立长制从来都是帝王们因袭不变的圣人礼制。这一点他也十分清楚。

唐高祖李渊就是因为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从而引发了玄武门之变,导致兄弟相残,最终悔恨逊位。这是近在眼前的前车之鉴。李旦肯定不会不知道。

朝堂上关于立储问题的讨论已进行了好几天,仍然未决。谁敢公然在朝堂上陈说玄武门之变呢?唐朝时的舆论环境算是很宽松的了,即使如此,也不能放肆谈论玄武门之变,那不是在指责太宗皇帝吗?

几天来,李隆基一直都保持沉默。当然对这个问题,他也不好开口,即使他心里对太子之位再渴望,也不能有所表露,表面上还必须是谦逊恭顺样子,似乎对此毫不热衷,进一步表明自己之前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国家而已。

每一天都有着机微妙的变化,都在向有利于李隆基的方向发展。连李旦话里话外的暗示都是倾向于李隆基的。若是哪个不识趣的忽然蹦出来高举立长大旗摇旗呐喊,不成为千夫所指才怪呢。

都好几天了,一直拖着。显然李旦已不耐烦。这个时候,若是老大李成器还不能够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不明白父亲的深意,那他不但是愚笨到不可救药,而且是没有一点孝心。这样的儿子,做父亲的能喜欢吗?

不过还好。同样缄默了好几天的李成器已经窥出了端倪。他本就中规中矩,从来都不是活跃分子。与李隆基总是被前呼后拥比起来,他总是显得形单影只,所以他没有任何优越感可言,何谈去争什么储君之位?他当庭跪倒陈请道:“国家太平之时,自然应立嫡长,而如今恰逢国家危难之际,全赖平王挺身而出,一举扫荡了奸贼,拨乱反正。儿臣以死恳请陛下立平王为太子。”

老大李成器已经表明了态度,且是以死请,言辞可谓恳切之至。立储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局势已经变得明朗之下,刘幽求立即挺身而出。他道:“陛下,宋王所言臣以为然。臣尝读圣贤之书,知道除天下祸者,必享天下之福。且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徳最贤,无可疑者,臣请立平王为太子。”

李旦微一点头,道:“卿等言之有理。”

一时之间还拿不定主意,揣摩不出圣意的大臣们,一听这话立时便明白了,赶紧跪倒一起恳请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一瞧这情势,心知立自己为太子已是没有悬念的事情了。这种时候,他当然要谦逊一番,否则落个居功自傲之柄岂不是坏了吗?他也赶紧跪下,道:陛下,儿臣委实不敢当此重任。立嫡以长承继国家之大统乃是圣人礼制,儿臣恳请陛下三思。

李旦道:“卿能如此无私谦让,确实很好。不过卿承储君之位乃是众望所归,无复再言了。”

于是李旦下诏即刻册封李隆基为东宫太子。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追随韦后的大臣杀的杀,贬的贬,空出来的缺总得有人来补,否则国家机器便会运转不灵了。立储之事之所以拿到朝堂上来议,是因为这件事其实并无什么太大的悬念。这一点不但李旦明白,人人都明白。李旦此举无非是为了借此机会大力表彰李隆基的卓越功绩,这也是他用心良苦之处。补充新鲜血液,召还以前被贬谪的大臣,这事就的放到幕后去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