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钟书回至本国时,已经是四月中旬的事情了。
此时已然至夏,天气甚至有了几分燥热之意,在中山境内,一路走下来,田间地头种植的作物已然长出了禾苗,而农人们多在其间浇水除草,又有种大小豆者。
止有一水之隔,中山的繁盛、欣欣向荣与隔岸的常山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钟书一如来时方式炮制,回国时亦遣人遍传附近三老等吏员,民见军士也没有丝毫畏惧,反而交相赞颂钟书之德——劝农课桑、分发种子、租借耕牛、惩治豪强……
那属实是:府君来了,中山太平啦!府君来了,青天就有啦!
于是回国数百里,数百里赞声不绝。
赵云等人不禁感叹:“未见德盛有如府君者!”
钟书只是摆了摆手谦虚道:“只是些许应做之事。”
不过他在心中却在考虑另外一件事,即农事也。来至此世,到了中山国入手政务后,才知这时代的粮食产量低不是没原因的。
首先是耕作方面,这时代的农人已经用上了铁质农具,也知道耕地的好处,但耕地则需要牛、马,正常家庭哪有这些东西?而田又多,不可能用人力来耕,故而多数人的耕种方式就是撒把种子,收成咋样那就全看运气啦。
像那种下之后,还知道除草浇水的农人,都属于是会种田的了。
其次便是肥料方面,不是说汉时人不懂施肥,而是田土太多,而沤肥、施肥太过费时费力。
再次……再次,钟书暂时也想出来了,暂时就这两点。
……
及至卢奴县,早已得知消息的荀攸,早带着署中一众吏员于十里亭处郊迎。
见面之后,又是不免一阵唏嘘,俩人一个在外头忙活,一个在国中操劳,俱是见瘦不少。
钟书又指着身后赵云,给众人介绍道:“此赵云,常山真定人也,有万人之勇,某甚爱之。”而后互相见礼不提。
在回至国相署的路上,荀攸就一一交代最近一个多月国中发生的事儿,事无巨细。
一则是并州往广昌流亡的民众,在钟书的安排还有郭图的督促,已经在当地安置下来了,就按照钟书之前定下的规定——广昌地广人稀,放下近万流民亦不在话下。
二则是各县的春耕情况,就如钟书沿途所看到的,春耕已然结束,而且还算顺利。但……王芬之前借给中山国的耕牛就不怎么够用,春耕之事也算是因此拖了不少进度,好在完成。荀攸又道:“春耕已然结束,不知王使君借的那些耕牛…何时归还?”
钟书差点儿脱口而出说不还了,但他要真说出来,那多少有些不合适了,于是就委婉些道:“可再作书往王使君处,就言国中尚有未耕之土,可种大小豆,再借一段时间。”
三则是,又说朝廷下书来,说不日将发兵平定黑山贼乱,需要钟书提前备战,从中协助配合。
再者,就是钟繇恢复学校之事,之前往各县下令,要求各县恢复小学,可让适龄学子往之去蒙学,各县也都照办了,之后又在国中恢复大学,招了几个在国中知名的儒生,在学校中讲经。
“光是讲经……可不大行啊。”钟书闻言,当即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可再开知兵、法律等科。”
钟繇不禁蹙眉,他倒是知道钟书用人不拘于学问深浅,也知道钟书重视这方面,但是问题来了,汉时盛兴儒学,士人多……几乎都学习儒经,法律尚可,
此时亦兴‘文法吏’也有专门教这个的,然:“知兵科,恐无人教授也……且,学子亦不愿学此道。”
钟书当然也清楚,只说了句:“且先办下。”
再接下来,便是些细微的事务了,比如诸如修城墙此类云云……
“先前某命新市令送回的阵亡士卒的遗体,已入葬否?”钟书问道。荀攸就点点头,说他正要说这个。
这些日,卢奴陆陆续续收到了送归的遗体三百余,虽然已经下葬了,但按钟书的命令,还需要支出三千多万恤钱,外加上三百多顷的田地。
地好说,卢奴就还有不少闲置的农田,但是这个钱却迟迟不能支出来。
荀攸顺便诉苦,说这几个月好不容易通过盐铁等途径,每个月发完吏员俸禄,倒也能落下些盈余,但是府库中的钱,还远远不够支出这次讨贼的抚恤钱。
再加上朝廷免赋税,这一年几乎就收不上来钱啦,而府君您呢肯定不是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