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褚色衣裳,常常被称为黄门公公。根据所司的位置,又分出许多等,站前庭的迎候公公,总比管后院花草的公公更得势,站内室门的总比站大门的更吃香。
他本是奉迎洒扫的小公公,和大多数活不下去才送进宫里的破落人家孩子一样,在这个上万公公数万宫人组成的大金字塔底层战战兢兢的活着,如果没有意外,深宫大内的某个角落,或许就是他们需要接触一辈子的天地。
当初太上一行密而不宣的出奔长安,身边只有百多名最亲随的内官,他刚好会驾马车,正顶了别人的差事,正在附近运水,被连人带车征用抓了差使,一路颠沛流离之后,还剩下下小半,还是太子的圣上,行驾西北,身边也就那么宫里的十几个老人,这个资历摆出来,就相当可观了。
相比后来相继投奔和新进的同僚,他也算的是从龙之属水涨船高,既然那位李大善人由静忠改名辅国,今上也顺手给这些忠心随扈都赐了个字,他也得了个陈太忠的名号,那陈风笑的本名,倒也没人再叫起了。
这个渊源也在那一路上搭上的,秘密派人教授他识字和宫里的礼仪规矩,如何在这个残酷侵轧的体系内混的更好,虽然受制于人并不是让人愉快的事情,不过一直以来那边也没有要求什么过分的事情,无非是引荐个门路,打探点消息什么,这点关系就一直维持着没断。
说实话,以他这个地位,管的都是些车驾舆轿的勾当,也没有特别重要的东西可以出卖,但是因为多少掌握宫里贵人的行程,所以还算是有门路的人。
比如最近一些经营天竺香料的胡商,拿这关系找上门来,据说是被察事厅京师房的某位头领给盯上了,请他出头说合上头,为了断绝这些饿鬼的想头,愿意拿出献了一大笔价值百万钱的香料和财物,托请摆平了这事儿。据说其中还有些市面上根本见不到的稀罕物。
不过,随着圣上的身体状况不好,最近那位李大公公,也似乎有些暴躁易怒且变的嗜睡起来,甚至在值事的时候,当着圣颜打起了哈欠,光是因为不小心扰了他老人家瞌睡之类小由头,已经无缘无故的接连失踪了好几位跑腿小公公。
要不要多要他们舍点,才对得起自己担待的这个风险。
第四百零一章 急转直下
太子遇刺的后遗症和影响还在继续,除了一大票地方官吏相继下狱,被作为来自皇家怒火的牺牲品,赐死的赐死、流的流、罢的罢之后,其次倒霉的是京畿防御使陈玄礼和关内节度使李嗣业,太子遇刺发生在距离长安不过百里的地方,理论上都于这两位的辖区沾上点边,被当朝被削爵罚俸申斥自省,直接防区责任的潼关兵马使李韶光、同州驻军兵马都知孙守亮,被把夺一切官身职衔,投入大理狱……
尽管如此,相关的风暴,似乎还有愈演愈烈的情形,一时间,京畿地区风声鹤吠、草木皆兵。
到处都是巡曳拿人的士兵和官人,各种番号的旗帜和号衣,频繁的奔走出入大街小巷,紧锣密鼓的搜查一切可疑的人和事物,仅仅因为被邻人举告家中有生面孔出现,就会有公人引着士兵踹上门来盘查。
皇帝陛下的愤怒,迅速转变成大臣们的惶恐和压力,经过庞大的官僚阶级一层层官员的咆哮和恐吓,最后变基层办事人员疯狂的效率和动力,他们甚至不需要当心抓错与否,只在意是否能抓到更多的可疑分子,是否完成抓人的业绩。
光是龙武军方面,无差别的这一网子下去,捞出来的东西可不少啊,光是晒选后递给我的抄拿可疑名单,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真是千奇百怪,光是外番人,就有有安息人、有大秦人、有回纥人,有突厥人、有倭人和新罗人,甚至还有西域四十四国的……嫌疑人的职业也涉及三百六十五行,连妓女和和尚都有……
不由让人惊叹,作为天下爱的首善之区,什么时候冒出这么多身份不明的可疑人员,不过作为非常时期的特殊措施,他们如果没有因为抵抗,被当场格杀的话,就只能委屈在临时的集中营里,等待身份的甄别。
事实上,在这阵抓捕和举报风潮中,连我家的一些隐蔽的外围,都被当成可疑的理由抓起来不少。
随后而来的,是来各种背景求情关说,投书如织的拜帖,按照惯例,先由各位长史处理筛选后,才会送到我这里。
我正在看邸文,
宗正寺和大理寺,还在为涉案当事人羁押的问题扯皮不休,那位老伯一样的宗正卿汉中王,不知道是不是吃错了什么药,对这件事大为热心,在朝会上几乎是扯着大理寺卿的脖子,当面喷了他一脸子沫,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