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投其所好
匈奴人迟迟不来寇边,刘邦真的没办法了。
没机会立功,就只能一直在这里做苦力,若是如此,不用韩信出手,他也可能埋骨长城脚下。
好在,这些时日他花了那么多钱,贿赂军吏打听消息的功夫没有白做。
刘邦无赖、流氓、无情、卑鄙无耻,缺点一大堆,但他有一个比吕公相面之术还高明的优点,就是识人之术。
通过这么多时日打听到的零零散散消息,他总结出了,扶苏是个深受儒墨及黄老无为而治思想影响的公子,仁义、爱民、兼爱、非攻,只要投其所好,就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正好,他刘季也很仁义啊,这高枝他不攀还有谁能攀?
扶苏找到刘邦的时候,他正在往筐子里铲土,见贵人停在自己面前,忙诚惶诚恐地拱手行礼。
“免礼,阁下便是沛县泗水亭长刘季?”
扶苏打量着刘邦,三十来岁,面容十分周正,下巴一把美髯须有些凌乱,却更显他的仁慈面相。
“回监军,正是小人!”
“听说你散尽家财为沛县戍卒送鞋,可是真事?”
刘邦面色淡然,“些许小事,不值一提。”
“为何会想到给众人送鞋?”扶苏又问。
刘邦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轻叹一口气,环视四周忙忙碌碌的民夫。
或衣着单薄,或只穿着草鞋,行走在冰雪乱石之中,几乎所有人的脚被冻得生了疮,还有的被磨破结痂又磨破。
刘邦眼中都是悲痛之色,缓缓唱起了诗经中的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采薇》描写的是寒冬腊月,雨雪菲菲中,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泥泞,崎岖难行,又饥又渴,满腔悲伤哀痛无人体会之情。
刘邦从前经常和那群狐朋狗友喝酒唱歌,嗓音还算不错,不过他从前唱的多是游侠类型的歌,唱腔偏流氓,表情动作更是放荡不羁。
今日唱的却是凄凄哀哀,充满着浓浓的悲伤之情,歌声刚开始,附近多数民夫都红了眼眶,好些人情不自禁跟着一起唱了起来。
诗歌中的征夫虽历经艰难困苦,最终却得以回乡,而他们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回去。
唱完歌,刘邦抬起袖子沾了沾眼角,继续道,“歌中之人归来时大雪纷飞,道路泥泞难走,而我等要来边塞服役,数月皆是冰雪天,又该如何行走?
小人身为秦吏,知秦律、军法不可逆,边疆也需要我等来效力。小人既怜同乡人,又不能不为国效力,奈何能力有限,只能为二三子做一双鞋,希望都能穿着它走回家乡。”
不得不说,这家伙的演技真是一级棒,就连卢绾这些知晓他秉性之人听完这一段,也不免动容,就别说扶苏了。
这一段深情表述直接说到扶苏心坎里了,刘季怜悯乡人,又不能违抗秦律,自己怜悯天下百姓,又不能违抗父皇的旨意;
刘季散尽家财为乡人做鞋,自己卖尽锦服为民夫送衣。
扶苏感觉,眼前的刘季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刘季。
他不禁也红了眼眶,不顾身份,上前握住刘邦的手,感概道,“若大秦之吏皆如季,那真是天下百姓之福。”
刘邦诚惶诚恐道,“季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之事。”
扶苏如找到知音一样,依旧紧紧握着刘邦的手,“季忧民之忧,苦民之苦,不吝钱财,高风亮节,只为亭长,实是屈才了,不如来我身边做文吏如何?”
“公子过奖了。”
刘邦婉言拒绝,“季不过粗识几个字,如何能当得监军文吏?”
“我说当得便当得,且放心随我归去。”
说着,拉着他的手就往自己车马停留的地方走去。
成功攀上了高枝,刘邦心里一块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章台宫内,方术士侯生借用老子的道德经,正对秦始皇畅谈长生之道。
侯生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不过秦始皇想听的显然不是这些。
他皱着眉头,略显不耐问道,“药呢?炼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