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浪就掀翻了一艘三版,我军水手落入水中,极为狼狈。贶帅当时在场,痛感技不如人,当场呕血晕厥。”
湘军水师战船主要分为快蟹、长龙、三版。当年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从广东招募工匠,又向中下级官员成名标、褚汝航虚心学习,创造出这三种战船。
因为军饷匮乏,曾国藩一直不敢大规模装备洋枪洋炮。他不看好洋枪,但特别推崇洋炮,三种战船均装备有洋铁炮。
长龙、快蟹笨重,火力较强。三版轻便灵活,火力弱。长龙、快蟹、三版相互配合,非常契合长江流域的战场环境。
快蟹和长龙为大船,排水量可达一百多吨,火力凶猛,船体笨重,转舵困难。这两种战船形制相似,配炮一模一样,但快蟹浆手较多,速度快于长龙。
这两种大船,配备头炮2尊,重800-1000斤,边炮4尊,各重700斤,梢炮1尊重700斤。
三版为小船,排水量在三五十吨之间,不便扎营、住宿,也不能运送辎重。但它速度较快,主要用于冲锋,支援、保护快蟹和长龙。
火力上,三版船配头炮一尊,重700-800斤,梢炮1尊,重600-700斤,腰炮转珠2尊,重40-50斤。
三种战船只有紧密配合,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没有了三版,长龙、快蟹将“如鸟去翼,如虫去足”,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曾国藩认为,人力胜于风浪,故在湘军水师战船上配以大量的划桨手。
例如湘军战船中最为轻便的三版船,编制浆手10名、头工1名、舵工1名、炮手2名,共14名。浆手占一船水兵的大半。
湘军水师战船平时可用风帆作动力,战时则靠划桨手奋力划桨。冲锋时,三版船的速度可与使用明轮驱动的蒸汽战船争快慢。
水师一向都是湘军的骄傲。曾国藩常常豪言,说湘军之所以屡败太平军,水师居功最伟。
可革命军的水师更为先进,湘军水手完全不是对手。以湘军水师木船对抗革命军铁甲战舰,完全是送炮灰。更令曾国藩、胡林翼苦恼的是,湘军水师完全找不到制衡革命军海军的办法。
最理想的,莫过于购买洋人的巨舰。这要花钱,要雇佣洋人军官、水手,还要穿越下游长江,实际上并不可行。
最可行的,则是在岸上设置巨炮。但巨炮数量有限,又固定在一地。铁甲船灵活机动,四处游窜,颇令湘军头疼。
谁也想不出制衡革命军海军的办法。会议一开始,便陷入了令人难堪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