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林没有限制打工人员的最低年龄限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年龄小的孩子,这个时候自然是应该坐在学校内读书上课,只是办个教育真的就那么容易吗?其实一点也不,如今已经数十年了,王林当初承诺的一百所小学,虽说已经全部完工,可面对着免费教育,如此巨大了经济压力,王林不得不放缓了发展教育业的脚步。
但这并不能阻止孩子们学习,更不能抹杀了他们对于学习的渴望,王林在一个月前亲自下达的命令,各大报社,可以招募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代替报社工作人员在各地派送报纸,但作为响应的条件,各个报社要承担起这些孩子们的教育以及午餐问题,以及支付成人二分之一的薪水。
当然,教育方面并不是什么难事,报社记者那么多,随便挑出来一个记者,趁着下午的时间给孩子们上上课,教他们认字,就这么简单,至于午餐,两个孩子也未必能够比一个大人吃得多,对于报社来说,也不过是多做几个人的饭而已,而且一个报社,在一个城市内,找上几十个这样的孩子就可以了,而且他们的薪水只是成年人的一半,对于报社来说,这绝对是笔划算的买卖。
不过王林为了鼓励报社能够尽量的代替学校,教孩子们一些初级文化,也就是扫盲一类的,最终王林还是狠下心,又给各大报社下达了一条命令,凡培养一个孩子完成基本扫盲任务,报社可获得一元钱的政府补贴款。
现在的一元钱,相当于以前的六两银子,这等好事降临在自己身上,哪一个报社不想干?且不说别的,只要有王林的一句话,即使要他们出全资,有些报社也不会反驳一句的。
就好比华夏时报,这家报社可以说如今已是国内的报纸业的龙头企业,老板虽说是英国人,可旗下的员工却没有一名是英国人,清一sè的中国人,而且员工福利,也是全行业内最高的,不仅记者如此,对于未满十八岁的孩子,华夏时报虽说给的薪水与王林规定的一样,但他们却提供一日三餐,一周三次午餐中有肉。
这倒是让不少人怀疑,这个英国老板是不是中国人?怎么对中国人比对英国人还要亲呢?当然,就是因为这个,华夏时报的报社内,几乎每日都会有一群孩子们前来报道。
人数多了没关系,人多,那就缩小他们的送报区域,送完报纸就赶紧给我回来上课,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能基本步出文盲的阶段,反正报社内有的是文章,用来考试也极为方便,而培养孩子认字,似乎也成为了报社的第二职业。
“老黎,孩子不要,你就别强迫了!”一名坐在一旁观看许久的顾客,这时微笑着看向黎老板,说道。
“好吧,不吃就不吃吧,你赶紧把报纸送完,然后就回报社上课去吧,以后做人要有出息,决不能没了骨气!”看着小三如此倔强,黎老板心中一阵感叹。
“恩,知道了,黎叔叔!”
待小三离开之后,刚才那名说话的顾客,起身拿过报纸之后,便坐回了原位,大声的朗读着报纸上的内容,他叫戴仁,以前是名书生,后来朝廷没了,八股文什么的也就没用了,原本还以为没了朝廷,他便没了生活的动力,没想到新国家建立以后,像他这些识字的人,要想找一份工作尤为容易,只是他不愿去官府之外的其他地方工作,还好最后官府招收文书,戴仁一想,反正是在官府工作,兴许时间久了就能升官了呢?于是乎,戴仁从此便成为了一名编外临时公务员。只是他还不太明白这编外临时公务员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戴先生,你这骗人的吧?”一名年轻小伙子,一手拿着个包子,一手端着碗豆浆,边吃边说着。
“就是,两艘军舰就能干沉人家十多艘,反正我是不信!”另外一名年轻人附和道。
“哎,没想到当今圣上,也是喜欢吹嘘之人呐!”随着建国之后的开放政策,言论皇上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在无人管辖的情况下,他们慢慢的也就敢在公众场合议论国家大事,只要不胡编乱造就行。制造流言蜚语,在中华帝国可是重罪,当然,像他们这种说皇帝是喜欢吹嘘之人,就不算是制造流言蜚语,毕竟这个战果有些过于雷人,别说下面不识字的百姓了,就连政府内的工作人员也有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呵呵,李老,您又有偏见了不是?”戴仁呵呵一笑,张口说道:“要是我们的两艘战舰打不过日本十多艘战舰,那才叫丢人呢!”
“哦?此话怎讲?”李老有些好奇的张口问道,戴仁好歹也算是官府里的人,知道的消息应该比他们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