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了拾荒者,我像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就像最后一首诗《平平淡淡》写的,“大愿实现的释然犹如春野蝴蝶,死去的已完成承诺,留下新的解读”。:幻~.¤想>-姬?* ??D免??费¥??阅o?读?a
是的,这本书要完结啦。当然,对于我来说也算不上什么高兴的事情,如果我能实现财富自由,恐怕会写一辈子诗。我喜欢这种与世隔绝、闭门造车的状态,与人交往,强行合群,依然让我觉得很累,太多的无效沟通,太多的不信任,太多自我。当然,寂寞无事的时候,我也会继续写,但那就是很随缘的情景了,一年恐怕也只会写个十来首二十来首左右,远远达不到能发表的份量了。我是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一些事要么不做,一旦认真做了,哪怕多浪费时间,也要有个好的结局。诗是很纯粹的艺术,或者说,只要是艺术,都是追求纯粹的,我也在追求纯粹,纯粹的快乐,纯粹的美,纯粹的破碎……但生活并不是纯粹的。我们承受的恶意和善意不是纯粹的,对待别人也总是保留几分,无法像爽文里那样扮演抽巴掌或者下跪求饶、桀桀一笑这种简单粗暴的角色。太多的选择让我们失去了纯粹,把太多心力耗尽在选择上,越来越难沉浸在一件事上,求始求终。生活没有想象中的灿烂,也没有老人说的那么平淡,我们用期待璀璨的心情去过日子,往往收获失望;若以平淡的眼光,则会享受静好。所以,在写“拾荒者”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逼着自己去冥想、去查阅,然后反复修改,追求文字的创新或者整体性。这一章我卸下了一些刻意,用回了舒服的风格,整体比较抒情,主题也比较日常,既不古风也不过于现代化,没有追求某种强烈风格,只是回归童真,回归平平淡淡。这一章依然是孤独的,是未完成的,既没有依依告别,也没有赞美大爱,它只是回归了一种放松的状态,一种追忆,一种总结。不宏大,但很真实。是啊,这些话,只有写成文字的时候才赋予了庄重感和严肃性,若是换成和别人对话的场景,便往往用玩笑语气消解了个人观点的严肃。有时候,我们并非自欺欺人、自我感动,很多人都说爱一定要用行动表示,很多人都相信这个观点。可现实毕竟不是小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视角,也不能像短剧里那样被别人听见心声,大多的表达只有化作物质才能证明。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幻想过写这本书的终章,要如何煽情地告别,但真到了这一刻,反倒觉得没什么可煽情的。我内心的轰轰烈烈都留在诗里了,一旦回归现实的闲散语气,就难以代入那种庄重,因为我本就是个平凡人,过的也是乏味的日子,从个人的角度去呐喊,好像也没什么可呐喊的,只是自我感动罢了。因为我已不再明确地爱了,我不爱别人,也不爱自己,所有情绪都化作更含蓄更混沌的状态,只等待明月升起的洁白时刻,才会短暂地吐露。大家也从来不天天说爱,只是用更实际的手段去证明,无所事事的抒情似乎成了卑鄙的事,大家不再在现实里证明自己的爱,也渐渐不再满足于网络里的点赞评论。 因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共情。直到现在,我最钟爱的情诗依然是《秘密》,它是这样写的:《秘密》我只是整日无所事事的怅想着,有一天,我和你。@-求?书我和你在没有人的角落,静静的说着话,不问过往,不畏明天。就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永远是我心里最美丽的秘密。——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好在它足够真实,因为真实,不需要辞藻堆砌显得干净;因为真实,语言自然而然地凝炼,就像日常说话那样,一眼就能明白,反复读几遍就能背诵,没有感同身受的人只会觉得寻常,读懂的人则会沉默。我一直都在追求这种真实的诗意,虽然后期因为意象匮乏,主动使用了大量陌生化处理导致语言失去了自然,但情感核心没有变。因为我知道,情诗写的再动人,也只能感动自己,所以后来不再直白的表达,而是把心事藏在那些陌生化处理的词句里。这样做,虽然感情失去了热量,但文意得到了更值得品味的复杂,因为人都不喜欢习以为常的东西,他们都喜欢探索未知。所以,这条路的尝试,总体上是对的。虽然它没法去证明,但我知道是对的。现在,在院子里,夕阳西下,几片云晕染着蓝黄色的清新,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