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根子,只是怕这个时代落后的医疗导致王资在净身途中死亡。
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王资不介意来一场变性手术,然后再宣称自己是性别认知障碍的同性恋,
顺便将体重提高到两百五十斤以上,当一个大肥球,
这样的话王资就能在法院上所向披靡了。
但现在的时代王资冒着死亡的高风险去舍去命根子也没什么好处,那么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刘瑾听着王资的话也很开心,重点就是王资那句“被别的宦官给吃了。”,这也算得上一种变相的表忠心了。
“你回头找杜勇要一份锦衣卫的衣服和信物。”刘瑾说完后也就起身要来开东海酒楼了。
刘瑾现在是正德皇帝身边的头号红人,忙的很呢。
如果这份圣旨不是正德皇帝亲笔的话,这种最低规格的圣旨也配刘瑾亲自来送?
“那我送送刘爷。”王资起身也要送刘瑾出去。
“别送了,你现在可有一件更大事情需要去处理。”刘瑾一边和王资下楼,一边对王资说道。
“何事还需要刘爷亲自吩咐?”王资很奇怪,王资进京城都快半年了,刘瑾这才安排王资做一件事吗?
刘瑾也难得想做一件正事,对王资吩咐道:
“京师外估摸现在还有两万多的流民,现在入冬都有些时日了,应该不会有新的流民涌入京师了。”
“近几日听说流民在城外冻死了不少,你回头把那些流民全部收拢一下,保证他们不死就行了。”
“这事你要做的比之前收流民的时候还要漂亮,而且要大张旗鼓的做,最好闹得沸沸扬扬的让全京师的人都知道。”
王资是明白刘瑾是什么意思,想要用这件事情为自己谋取名声。
刘瑾是真的膨胀了,不单单想要阉党的利了,还想要为阉党正名。
刘瑾想成为一个有名声的阉党,以此来保证自己不被正德皇帝轻易拿下,
刘瑾这一举动不是膨胀到想赶快去死是什么?
正德皇帝为什么要用阉党压文臣而不是勋贵压文臣,就是因为阉党在民间因为文人的过度宣传,导致这些人普遍声望不高。
没有军队实权、民间声望、家族背景的宦官就算做到再大,还不是皇帝想拿下就拿下?
以刘瑾现在的名声和关系网,将来正德皇帝想要在任何时间拿下刘瑾也不会有什么阻力。
换做掌管军权的勋贵,或者民间声望极高的清流,
正德皇帝也不敢让这些人轻易做大,
在宦官之中,哪怕是之前和文臣们合作无间的前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也没有在民间有一丝丝的声望,
就更别说刘瑾这种与文臣针锋相对的宦官了。
宦官是皇权的衍生物,文臣们又不能直接骂皇上,就只能拐着弯用骂宦官来骂皇上。
大明的皇帝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但大明又不是大兴文字狱的满清,大明的皇帝并不好直接拿下骂宦官来指桑骂槐骂皇帝的文臣。
至于后世流传出来的明朝大兴文字狱的谣言,大部分都成书于满清时期,
也不能说是满清的朝堂在故意抹黑明朝,
准确来说满清时期的这些形容明朝文字狱的书,更像是满清的文人在“借古讽今”。
类似于唐代《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用汉代指唐一样,是满清文人在用明朝代指大清。
清朝不少文章中都有记载朱元璋因为自己当过和尚所以极其忌讳秃字,且因为这一点大肆屠杀在公开场合使用秃字的文人大臣,
结果去翻看明史后就会发现,很多在满清时期传言被朱元璋杀死的小文官,基本上都是寿终正寝甚至比朱元璋活的都久,
更重要的证据就是朱元璋自己都不忌讳自己曾经乞讨过的日子,
在《明实录》与各种记载朱元璋生平的记载中,都不止一次出现朱元璋在称帝后怀念乞讨生活,忆苦思甜。
考虑到这些书的成书时间皆为清朝中晚期,且其中大量翻翻明史就能发现明显错误的“冤假错案”,
明朝大兴文字狱这一传言更像是清朝文人借古讽今而被后人误以为明朝真的如此,
明朝也的确有因言获罪文字狱时间,但规模与程度都远远达不到满清时期的文字狱,
更达不到那些满清文人笔下那恐怖的文字狱。
如今大明的文臣仰仗这文字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