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以奔丧为名离开桓温,朝廷很快就任他为吴兴太守,之后就进位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令谢氏重回到权力中心。
直到晋太和四年(369年)出兵,数年时间里桓温多次准备北伐,都遭到来自建康的阻挠,按下葫芦浮起瓢,没完没了的内耗。
这就便宜了释道安所暗中效力的秦国,连发现端倪的习凿齿都故作不知,反而为其与谢安接通关系。因为此时的桓温已获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又驻兵姑孰,建康近在咫尺。经过郗超伪造书信之举后,京口的流民帅军队也被桓温纳入麾下,和姑孰一东一西对建康施压。这时候要是再拒绝桓温的北伐之请,不怕他直接引军进逼建康吗?毕竟桓温早干过这种事,只能答应让他出兵。
此前,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356年),虽然不久便撤兵南回,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也再次失陷,但他个人的威望却得到提升。而且桓温之所以没能保有北伐成果,并非军队战力不济,更多是出于政治考量,担心长期出兵在外,朝中反对势力趁机发难。
燕国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谈不上稳固,桓温的用兵风格又很谨慎,第三次北伐看起来胜算极高,这恰恰是建康朝廷中大部分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释道安在向建康传递北方态势的同时,也不断从希望桓温北伐失败的东晋众臣那里获得情报,他们以为这些情报会流向邺城,却没想到是去往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