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各线接连发动攻势,对东晋前沿进行牵制,桓石虔也被调任南平太守离开前线,南平郡治所作唐与桓冲移镇后的上明都在江南,中间就隔着由公安分置而来的孱陵、江安。
江陵在桓冲移镇后,守将是由淮南太守迁为南郡相的彭城人刘波,刘波表字道则,他的祖父刘隗在东晋建立之初官拜御史中丞,进位侍中,封都乡侯,之后出任丹阳尹,与尚书令刁协一同受到元帝司马睿倚重,抗衡琅琊王氏等门阀势力,以加强王权。
刘隗的伯父刘讷,与石崇、陆机、陆云、刘琨、潘安、杜育、左思等人并号金谷二十四友,为西晋顶级名士。
王敦之乱时,就是打着“清君侧”旗帜,以讨伐刘隗、刁协为名,起兵攻打建康,王敦入建康攻至台城后,司马睿派兵保护刘、刁二人出逃。
刁协逃出建康不远,未及过江就在途中被随从所杀,割去首级向王敦请功,他的儿子刁彝后来报仇,以仇人首级在刁协墓前祭拜,得到有相似经历的桓温赏识。
可刁彝真正得到重用,却是在担任吏部郎时,投靠了筹谋抗衡桓温的顶头上司吏部尚书谢安之后。
刘隗则是出奔到后赵,王敦之乱平息后也未返回东晋,石勒病故时,后赵发生内乱,刘隗时为石虎的长史,随从讨伐石生,在潼关被石生部将郭权击败,与担任石虎前锋的石挺一同战死。
刘隗死后,他的儿子刘绥、孙子刘波仍留在后赵仕官,到石虎死后,刘波才归附东晋。
枋头之战后,桓温诿过于豫州刺史袁真,引发寿春之乱,袁真病死后,其子袁瑾被拥立继任豫州刺史,向前秦求援,桓温自广陵出兵讨伐,苻坚派王鉴、张蚝救援,被桓伊与桓石虔、谢玄联合击败。
桓温攻克寿春后,桓伊由淮南太守迁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刘波接任淮南太守驻寿春。
桓石虔由南顿太守迁为竟陵太守,接替与袁真同乡兼表亲的邓遐。
谢玄则是从桓温幕府转任荆州,在桓豁麾下任司马、南郡相,在谢安独掌辅政大权后又被征召入朝,出镇广陵组建北府兵。
而接替谢玄,出任南郡相的又是刘波,从这两次的任命,不难看出刘波在东晋不上不下的尴尬处境。
庾翼死前,表荐朱焘为南蛮校尉,率兵千人戍巴陵,来保障接任其荆州刺史之位的次子庾爱之的退路。
朱焘赴任时,妻儿一同随行,其妻韩氏随丈夫长期屯驻巴陵,积累了不少军事方面的经验,朱序从小也是耳濡目染。
巴陵北临长江,西连洞庭湖,南依芙蓉江、汨水,是西晋灭吴后,分下隽西部所置。
上游,江北是州陵,得名于西周时的小诸侯国,春秋时州国为楚国吞并。
西晋灭吴,杜预平定荆州,将南郡的江南部分改为南平郡,分孱陵置江安,又分江安置南安,南安以西就是南平郡治所作唐。
下游,分别是蒲圻、下隽、沙羡(音同移)、武昌,东吴时,孙权将武昌分为左右两部,以吕岱为右部督,辖武昌至蒲圻。
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蒲圻西部,蒲圻得名于蒲圻湖,意为生长蒲草的岸边,东吴时属沙羡。
下隽在巴陵东北,始置于西汉,因隽水得名。
夏口位于江北,是汉水汇入长江处,因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而得名。
沙羡在江南,治所位于夏口城以南的涂口,因涂水得名。
东吴孙权依黄鹄山筑城,隔江面对夏水入江之口,以此得名夏口城。
沙羡往东是鄂渚,其中大小湖泊相连,鄂渚再往东就是孙权所立陪都武昌。
西晋灭吴后,重设因沙羡侯孙壹降魏后废弃的沙羡,从涂口移治到夏口城。
苻丕攻襄阳同年,荆州水、旱、时疫交替,桓冲入镇荆州后又征兵、发劳役,人口流散,沙羡再度废县,与东吴时旧治涂口以南的沙阳合并,沙阳县治所位于沙阳洲,地处蒲圻湖以北。
桓冲在江南的上明集结了七万大军,却不敢去救襄阳,而在江北的江陵,刘波只有八千兵,反接到命令被迫北上救援。
自江陵北上襄阳,要经当阳、长宁、乐乡,还要北渡蛮水,再经宜城,继续北上走岘山东侧,一路跋山涉水不说,出凤林关就是直面前秦在襄阳城外的数万大军。
蛮水也称鄢水、夷水,鄢是古称,位于宜城西南,与宜城东南的鄀,分别曾是春秋时楚国的陪都和都城。后来,因为夷水的夷,与桓温父亲桓彝的名字同音,遂取蛮、夷同义,改称蛮水。
秦军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