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此时的陈笙率军已经是几乎横扫了浙江西部,但接下来一个问题可开始困扰着陈笙和他的起义军。
由于长时间的作战,此时的陈笙已经有些疲劳,再加上凭借着武器的优势,起义军已经有了浮躁的气息,对于金军已经产生了藐视的看法。
这为记下来的一系列艰苦战斗埋下伏笔。
为了描写方便,陈笙的队伍我们叫革命军
嘉康元年秋,陈笙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分三路向西进发。
其中刘康峰攻破金华,林轩启与周志文分兵,前者从湖州出发,后者向黄山行军。
而陈笙有命令李钊文从常州出发,与林轩启一起攻打应天。
说实话,这样的部署是没什么问题的,可以说是在正常不过了。
但他却只派了五千人给李钊文,而这为他接下来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陈笙就要面对他的第一个败仗。
而这个让他得到败仗的人便是应天府尹孙庭相。
其实在陈笙登陆浙东的时候,这位老兄就已经知道接下来面对的危机,但其实这时候的他是没什么办法的。
由于浙省已经是长时间没有战事,所以浙省的兵力根本无法面对强大的陈笙。
之前的浙省提督都被陈笙消灭,整个浙省已经是崩溃,只有他一个府尹在苦苦支撑。
但命运女神却开始眷顾了他,由于陈笙实行的土改政策直接引起了浙省几乎所有的读书人反感。
于是大量的读书人开始逃离,而绝大部分则是向应天行动。
而孙庭相也通过这些读书人了解到有两只叛军正在向自己移动。
而这时候就有一种声音环绕在这位府尹耳边。
“现在叛军分两路向应天行进,应该先解决其中一路。”
说实话,这种方法其实经常看史书的,尤其是看兵书的都知道应该这么干。
但摆在孙庭相面前的问题是他并不清楚对面的实力,他们什么时候到,总共有多少兵力,要在什么地方会合等等等等,这些问题都摆在他的面前。
但他必须按照那个声音去做,如果不按照这个声音,那么他就必死。
这就是他面对的难处,明知道前面有危险,但又必须前进。
于是在九月八日,孙庭相亲自带领一万五的大军出征,而他选择的便是常州方向的李钊文。
只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李钊文带领的队伍基本上都是百战精锐,全员燧发枪,更是有着两百多们大炮。
而孙庭相却只有拿着达到长矛的普通士兵,但却有着三千骑兵。
而这三千骑兵成为了逆转战局的关键。
九月十二日,两军相遇在了东昌。
在最开始,李钊文凭借着手中的精锐先向对面发动进攻,凭借着武器的代差,面对革命军强烈的炮火,金军打的十分的惨烈。
仅仅半个时辰,金军的中央便发生了松动,只要在继续打击,用不了多久便是革命军的胜利。
可能是觉得胜利在望,李钊文停止了炮击,接着命令全军压上,直接跟对方拼刺刀。
但是李钊文却犯了一个错误,他将所有人压了上去,彻底放弃了侧翼。
“天助我也。”孙庭相兴奋的大喊道。
接着便亲自率领着这三千骑兵直插后方。
战局彻底逆转,此时的革命军阵形松散,面对突入起来的骑兵冲锋是难以抵挡的。
由于这位府尹的带头作用,整个金军的士气迅速上升。
整个战场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而李钊文在看到这种场景时,便明白自己已经输了。
在无奈喊了一声撤退后,东昌之战宣告了金军的胜利。
后来孙庭相乘胜追击,又在陵口斩杀三千首级,而李钊文带着残兵仓皇逃入常州。
为了防止应天府被偷袭,断了后路,金军在十八号正式撤军。
此战给陈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他得知战败的消息后,一个人在书房里破口大骂,在骂完一通后,陈笙并没有怪罪李钊文,而是亲自带兵攻打应天。
而陈笙的亲自领兵,也导致了后方的空虚,为接下来的麻烦事做铺垫。
在对义军和革命军的几次胜利后,整个朝廷欢呼雀跃,幻想着接下来的胜利。
而元宗承更是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