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三国:我靠系统漏洞艰难求生 > 第237章 蒙学设想

第237章 蒙学设想

当日种平的话到底在程秉心中留下了痕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荆州的黄巾闹的那样厉害,他不能不为自家考虑,只是家学外传到底是大事,也并非他一人能决断。

他心中又此踌躇,面上也就带出了几分,刘备最善体察人心,也不出言打断程秉的思绪,只是先去拾起案上简牍阅览,等程秉后知后觉回过神,忙要起身行礼。

刘备笑着压了压手:“我观德枢眉眼间似有愁绪,若是有悬而未决之事,不如同我说上一二?左右此时也无甚要紧事,倒是难得可以促膝长谈之时。”

“不瞒主公,方才在外我与伯衡谈论黄巾之事……念及天下流民之众,氏族之繁,犹蚁多足以噬象也。今黄巾一呼,百应而起,我实惧见流民践氏族之骨,经书典籍,毁于一旦,文化传承,至此而绝啊!”

程秉越想越怕,尤其是想到老师郑玄即将渡江入交,心中更是难定。

“那伯衡有何良策?”刘备侧耳倾听,知道若只是恐惧黄巾,程秉绝不至于露出此种纠结之色,必然是种平说了应对之策而程秉又难取舍,方有此态。

“伯衡的意思……”程秉不自觉摩挲起袖中的竹简,“是变一家之学为天下之学。”

刘备眼神一动,若有所思。

“我何尝不知伯衡所言方是正理?昔日夫子也有圣言‘有教无类’,只是此言一旦传扬出去,我怕……”

程秉顾虑重重,总觉得进退皆是难为。

“哦?”刘备抬起头,目光柔和的注释着程秉,“德枢也有意采用伯衡之法?”

“正是。”程秉一听便知刘备的倾向,不必再由自己作出抉择,心口的大石蓦然一松,再开口时也轻松不少,“交州本是偏僻之地,推行教化乃是顺应王道,可先在苍梧择民教导,若是有能明物识礼之人,研习经学也不是不能为之事。”

“不错。”刘备嘴角浮现些许笑意,“伯衡素有智计,既然肯开口提及此事,心中必然已有了一番章程,恐怕夜间便有简牍送至。”

他站起来,抚上程秉的右肩,语气染上几分揶揄:“德枢不如与我同去城外找伯衡试上一试?”

“那秉便却之不恭了。”程秉一向知晓种平口中总有些稀奇古怪的典故,只是还不曾切身见过他的急智,也不由得好奇只用这些许时辰,他到底能想出何种良策。

两个人骑马出城,倒让后来的孙乾扑了个空,不由得暗自腹诽:怎么主公自编起草帽后更肖似高祖了?从前可不曾有这会儿便离开官署的时候。

两山之间湍流浊浪奔涌而下,岸上松土已用砂、碎石等替换夯实,西侧的闸墙已经开始堆砌,泥草土浆、圆木砂石和贝壳石灰都分开圈好,以草叶遮蔽。

种平正蹲在地上用树枝描画舆图,不时同李蒙说着什么。

刘备一眼先看到种平头上的小草帽,脸上不由自主的浮现出笑意,翻身下了马,三两步便走到种平身后。

“玄德公?”种平听到动静,第一反应是先要擦去舆图,待看到是刘备才停下手上的动作。

“这是……铁矿?”刘备看清了那舆图上的标注,嗓音下意识轻了几分,“是叔至那边有新消息回来了?”

之前刘备将探查矿藏之事交由了陈到去办,陆陆续续也传来不少铜、玉之类的发现,却不曾听到有铁矿。

“只是根据叔至这几日送回的山川地理图志作出推测,是否准确,还要看下一次传信。”

种平有些腼腆:“我这两日正好想起昔年在兰台藏书之中见过的一个法子,说是‘石灰与粘土研之为粉,经煅烧后,杂以炼铁之余渣,再研细之,所得之泥,用以筑室,既坚且固,亦能防水御潮’,因此突发奇想画下舆图推算铁矿所在。”

“交州多有洪涝,倘此物果有奇效,定要推之于民,使人不受水害之困。”

刘备将此事记在了心上,才又提起来时目的。

种平二话不说从袖子里掏出一沓简牍:“闲时写了一二笔,勉强为疏。”

程秉在后头看了一眼,开始怀疑人生:莫非如今做谋士还要有速记的本事?这么厚一沓简牍,便是写完也需半个时辰,何况种平还是一边指挥修闸一边思虑……这急智是否也太快了些?

刘备接过来一看,只见墨痕尚未干透,晕染出些许痕迹,其上是《劝学疏》三字,其中提到要在各县设“蒙学堂”,不设俚汉之分,凡八岁以上童子皆可入学,以《急就篇》为识字之本,三年通《孝经》《论语》者,可入州学……条理分明,皆是切实可行之法。

“我在猛陵城时,见城中有蒙学,询问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