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骅是民国政府亲德派,从1926年至1944年几乎所有中德条约都是他来操刀。
李定国简单梳理了一下他这次德国的访问之旅,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尽可能寻找德国现在过剩的军工制造企业。
因为《凡尔赛条约》中对德国军工有颇多的限制,一战后德国很多军工企业都与其他国家的公司合作比如瑞典等,或者套了个壳子继续研发、生产。条约只允许十万的常备军,这大大压缩了德国军工制造的国内市场,所以大量的武器装备都是出口到了国外。
在军阀混战期间,各军阀不断从外国进口武器来保持庞大的军队数量,其中来自德国的就占百分之三十多,占比第二的是日本,少一点。
在1937年前的中德合作,和政治不太有关系,这个时期的德国对中国没有政治方面的兴趣。直至中日全面战争,德国才不得已在中日之间做出选择,当时大部分民间企业都是站中国的,但是希最后还是选择了日本。
另一个目标就是培育一批具有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的军官,包括他自己在这方面也是空白的,只会指挥步兵,但是现在兴起的军用飞机、新式坦克等等在慢慢进入军队。
只单单论火炮规模,现在的中国根本没有办法和工业国家相比。比如一战时一场大的战役所消耗的炮弹数量比整个民国年间使用的加起来都多。
想到这里,李定国不禁感叹,任重而道远啊。
他回到了黄埔军校,此时学校还是在运行的,一直在为北伐战争培育后备军官。
他随便逛逛,在路过一间教室的时候,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他缓缓走过去往里面一瞧,唉,丽丽?
只见张丽丽正在给下面的学员讲课,现在讲的就是李定国在补给点时的战例。李定国心里嘿嘿一笑,很有男人的荣誉感。
“都是教官了啊”李定国心里想着,随后他点了点头,轻轻的走了。
李定国感慨黄埔所教的相对于世界有点落后了,一开始黄埔教的就是建军领军和步兵,而且还是保守式战术。
到了现在北伐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案例,但也还是步兵,不过随着他的影响,运动式步兵逐渐提起他们的兴趣。步兵是战场皇后不假,灵活度最高,但是都是血肉之躯啊...
李定国就在教室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等着张丽丽下课。
不知过了多久,教室里面的人逐渐走了出来。但是没见到张丽丽,李定国有点奇怪,他走了回去,发现张丽丽正在回答一些学员问题,他走进教室。
张丽丽见到有人进来,发现是李定国,脸上瞬间展露出欣喜:“定国!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啊,进步很大嘛,都是教官了,当初我以为你只会打架。”
“我只跟你打过啊,你还打不过我呢”
“咳咳!”
旁边的学员闻言都笑了,原本他们见到李定国也是很激动的,但是一看,张教官和李英雄的关系不一般啊,也没插他们的话。
李定国看了看留下的几位学弟,问:“有啥不懂的,问我,战例指挥官在这呢。”
其中有一个也不客气,问道:“李学长,你们在补给点战斗的时候,在了解有敌人支援后,可不可以留下一个营看住,然后过去打援?”
李定国思索一下:“敌人虽然已溃,但是都汇集在一个空间里面没有投降,虽然没有杀伤力,但如果让他们跑了那就是得不偿失,三个营不能动,也就没有打援一说。”然后接着道:
“你说的可能不是没有,但是风险太大,没有这个必要”
“那最高指挥官亲自冒这么大的风险就有必要吗?”
李定国听后,嘴角一弯:“倘若指挥官没有风险,就是贪生怕死,你的部下的心里防线就会少一条,他们就会更容易溃退。为什么补给点那个民兵团团长能撑这么久?就是现在我的部下钱树生,就是他带头顶在那里,跟着他的战士才这么有毅力,才撑得了这么久。”
那位学员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然后这些提问题的学员相视一下,起哄到:“走了走了,不打扰学长和张教官的好事了。”
李定国心情很不错,他转头看了看张丽丽,张丽丽也看着他,久久不言。不知过了多久,外边铃声响了。李定国好像是被吓了一下,挠了挠头:“哈哈哈..."
张丽丽也不说话,还是保持着浅浅的微笑,只见她好像思考了一下,开口道:
“走,来我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