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啊,叫做《神圣家族》。(之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但这本书是1932年出版的,所以修改)。
神圣家族?!
表面上没有半点情绪上的变化,但是内心却掀起了一阵浪潮。
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正是马克思。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资本论》这本书,然而马克思的著作也不只有一本书那么简单。
他与恩格斯曾经就因为普鲁士民族热潮而写下一本书,其书名正是《神圣家族》。
‘意识形态’这个词并不是马克思率先使用和提出,而是一个法国政治家德斯蒂·德·特拉西在自己的一本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中率先提出的观点。
然而,他所提出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只是为了提出另外一个观念,那便是‘科学观念’。
马克思所引用的‘意识形态’,则显得很不一般。
因为他所指出的并不只有‘科学观念’,还有民族与文化之间的问题。
德意志,又或者说那个时候的普鲁士德意志意识,正是以民族和文化,加上那时候法国对德国的压迫,从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
玛利亚对这本书只是有所了解,但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
加上这本书的知名度确实没有《资本论》那么广,因此并没有大规模印刷成其他语言版本。
这也就导致玛利亚只是听过这本书,却没真正去研究细读过。
玛利亚心中掀起了一阵浪潮,但依旧保持着可爱温和的外表,确实迷惑住了兴登堡。
在他心中,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小女孩而已,能有什么心计呢?
他继续翻开手上的这本书,稍微简化了一下自己对这本书中的内容了解,缓缓说道。
“我曾经与这本书的作者见过一面,那时候我还很年轻,你懂得,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玛利亚下意识地点着头。
兴登堡确实与马克思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面。
不单经历过普法战争,更是经历过十九世纪欧洲最大规模的克里米亚战争。
那时正值年轻的兴登堡,如有机会缘分,与马克思见上一面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她更好奇的是,兴登堡对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如何评价。
而兴登堡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
“孩子,你认为是意识决定自己的现有生活,亦或是现有生活决定自己的意识?”
本以为会一五一十地给玛利亚翻译出书中内容。
却没想到,兴登堡居然会以教学提问的方式进行讲解。
如果只是普通的贪玩孩子,恐怕会感到郁闷和无聊,但玛利亚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生活和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要如何判定?
毫无疑问,玛利亚现在的生活是因为自己原有的意识而遭到影响。
如果只是从自己现在的例子去看,确实是有一点意识决定生活的味道在里面。
但如果再仔细去分析的话,玛利亚就不应该从这个时代去思考,因为她的灵魂从一开始就不属于这个时代,而是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拥有了充足的物质生活,也因为如此那时候的人类才开始关注政治和科技。
其最大原因便是人类的生命需求得到了解决和满足。
只有如此,人类才会开始关注一些非物质需求的东西,而是去追寻精神上的需求。
说白了就是,吃饱了没事干。
毕竟只有吃饱饭,才会有剩余的精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思想上的提升。
玛利亚也正是因为吃饱饭,才去看书学习,然后去追赶他的步伐。
玛利亚自认不才,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所要做的不单是协助当地的革命势力,更是要打造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吃饱穿暖的俄国。
而且她想改造一个,就算没有约瑟夫等革命者,也能够自强不息的俄国。
思绪至此,玛利亚已经有了答案。
将发丝撩至耳后,迎着微风,玛利亚微微笑道。
“我觉得,是生活决定意识。”
“噢?”兴登堡颇为满意地笑道:“孩子,你为什么会如此认为呢?”
本以为这孩子会不喜欢如此沉重且枯燥的问题,没想到在他提出疑问之后,这女孩会认真地进行思考。
回想自己的孙女,每逢他说出这些事情时,都会撇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