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开始的诧异,但也很快就进入状态。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张巨大的地图。
上面赫然标注了几个主要地点。
华沙、乌克兰、东普鲁士、喀尔巴阡山脉等等。
玛利亚的
事实上,无论是
人员是集中了,但武器弹药和粮食物质都还没有集齐。
现在的俄国确实修建了很多铁路,然而要想将如此庞大的战争物质集齐,确实需要不少时间。
而这段时间,成为了俄国军队的空窗期。
就在每一个集团军都在准备着战争时,俄国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
这份宣战立即传遍了整个欧洲。
浓厚的火药味,霎时间布满了欧洲大陆的上空。
奥匈帝国得知俄国的宣战后,也开始对俄国发起宣战。
通过斯蒂芬计划,如今的奥匈帝国已经做出了战术调整。
通过不宣而战的方式,直接入侵塞尔维亚。
虽说入侵,但斯蒂芬提出一个战术要求,那就是破坏,但不屠杀。
屠杀平民是不可取的,其国际抗议比不宣而战还要强烈。
但破坏塞尔维亚内的所有基建和工厂农田,却能够达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我需要的不是军事上的胜利,我需要制造的,是一场巨大的难民灾祸。’
这番话,把康拉德惊出一身冷汗。
康拉德一直崇尚进攻,但他的战术思维一直停留在正面战场。
反观斯蒂芬,他的战术并不只有正面战场。
破坏塞尔维亚的战争资源,便足以让这个国家陷入混乱。
抢走所有粮食,破坏所有生活设施。
到那时候,十几万塞尔维亚人民将会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当塞尔维亚政府无法处理这批难民时,国家内部就会爆发动乱和革命。
一旦爆发国家内部的人民革命,塞尔维亚便失去威胁奥匈帝国的能力。
‘毁灭一个国家,从来都不只有战争这一途径。’
很显然,斯蒂芬的计划成功了。
通过不宣而战的方式,不单给塞尔维亚打了个措手不及,甚至还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无论是塞尔维亚内部的粮食亦或是火炮炮弹,都被他们抢得一干二净。
**,********,大军撤离到边境线上。
留给塞尔维亚的,*******,还有几十万的无家可归百姓。
然而就在塞尔维亚正陷入苦恼之际,俄国正式向奥匈帝国宣战。
这份宣战自然也在斯蒂芬的预料之内。
七月危机期间,斐迪南皇帝就已经展开了战争动员。
只不过因为奥匈帝国内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军队都集结十分困难,以至于这场战争动员显得十分缓慢,整整持续了二十多天才得以完成。
但至少,奥匈帝国是提前动员。
面对俄国的正式宣战和俄奥边境陈列大军的事情,斯蒂芬则使用了康拉德元帅的计划。
康拉德的战略计划很简单。
先消灭塞尔维亚,**再消灭俄国。
如今的塞尔维亚陷入了混乱,奥塞边境又有大军防守,自然不会成为自己的威胁。
这种条件下,康拉德的作战战略有了用武之地。
在俄军还没完全集结的情况下,率先发起进攻,力求速战速决。
斐迪南皇帝不喜欢康拉德。
这一点,并没有多少人知晓。
知道此事的人,除了斯蒂芬之外,就只剩下斐迪南的妻子,如今的帝国皇后。
可即使不喜欢康拉德,但这位老元帅已经掌握着帝国的绝大部分军事权力。
斯蒂芬之所以能够绕开康拉德,并对帝国战略重新部署,其最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斐迪南的要求。
而且他所部署的军队,是以帝国禁卫军组成的巴尔干方面军。
这支军队原本就只听从皇帝的命令,即使是陆军元帅康拉德,也无权管控。
一般情况下,禁卫军是不可能离开皇宫,他们的任务是保护皇帝。
但这种情况下,斐迪南必须改变一部分国策。
紧接着就是对康拉德的军权架空。
要想架空康拉德的军权,斯蒂芬也同样做出了部署,只不过这份部署并不容易实现。
至少,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