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军速度立即加快,没有半点停息,直接往核心战场而去。
然而无论是约瑟夫亦或是布琼尼都不曾想到,这里居然会是他们的
就在他们在格鲁吉亚的三个港口登陆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也朝着这边而来。
因为得不到格鲁吉亚的回复,德国参谋立即给他提供建议,学习西线战场,直接强攻格鲁吉亚。
即使格鲁吉亚保持中立,但身处核心要地的他们,不可能真正成为中立国家。
但就在准备发起宣战时,德国参谋又提出战术建议。
参考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方式,不宣而战。
既然都要开打了,那就不必要考虑那么多东西。
拒绝了恩维尔帕夏的借道申请,那么格鲁吉亚的态度必然是亲近俄国,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此一来,便是他们的死敌。
这场大战的规模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他们不能用寻常国际道德去评估后面所要发生的事情。
他们需要速战速决,而非继续在亚美尼亚战区处僵持。
对于德国参谋的建议,恩维尔帕夏采纳了。
他采取最快的方式,组织起一支大规模部队,准备朝着高加索地区进军。
如今已是九月末,高加索地区的天气逐渐转凉,德国参谋再一次给出建议。
尽可能携带更多保温物资,例如棉衣之类的东西。
但因为战线逐渐拉长,后勤补给开始紧张,他们要想得到这些重要物资资源,不单麻烦,更是浪费时间。
在恩维尔帕夏的战略意图中,他所想的,是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平推了亚美尼亚。
如果要等后方的棉衣运送过来,恐怕得十月中旬,到那时候俄国军队恐怕也已经从陆路来到了格鲁吉亚。
这是他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于是乎,他口头上是答应了德国参谋的建议,但实际上的行动,却违背了参谋的战术构想。
他不再等棉衣的到来,而是直接组建大部队,朝着格鲁吉亚强攻而去。
于是乎,在科拉河之间,高加索方面军与恩维尔帕夏的军队碰面了。
这场碰面是来得如此突兀,如此突然。
德国参谋立即明白,那是沙俄帝国的援军,而且必然是来自察里津那边的精锐部队。
要通过高加索山脉,并且大规模进军,其速度必然不会快到哪里去。
但对方却在一两天时间之内就将军队带到这里来,必然存在着一个他所忽略的运兵路线。
很快,他把目光投放到黑海。
格鲁吉亚内的工业实力虽然落后,港口却十分发达。
以港口的方式将部队运送过来,必然可行。
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所要面对的,可不是一般的俄军先头部队,绝对是俄军的主力。
与俄军主力正面交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高加索方面军绝对是精锐,他们需要更多的重火力,一旦交战,尽可能用火炮压制。
但恩维尔帕夏对此并不在意。
在进攻亚美尼亚之前,他就对高加索方面军进行过详细调查,据间谍反馈的情报可知,高加索方面军不到五万人。
反观自己这里,为了强攻格鲁吉亚,他将原本的十二万五千人里面抽出了七万人过来。
用七万人的大军,强攻格鲁吉亚,在数据上必然是以摧毁不费之力,将其攻陷。
然而这一次他所要面对的,是俄军的高加索方面军。
恩维尔帕夏又一次想起间谍反馈回来的情报,高加索方面军只有五万人,而他们有七万人。
七万打五万,他有人数优势。
但德国参谋依旧担心,他认为单凭间谍反馈回来的情报,并不能作为决战的决定性因素。
他认为,如果要与俄军主力交锋,就必须将进攻亚美尼亚的军队给叫回来。
至少在与俄军作战的军队,要维持在十万以上,以绝对人数优势打俄国一个兵力差。
俄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动员能力。
但现在的俄军正好陷于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双线作战当中。
如此一来,他们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东欧战场,而非高加索战场。
因此,德国参谋认为,用二十万人去打高加索方面军,最合适不过。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把火炮和御寒物资准备好,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