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蒋鼎文根本拿不定主意。
这件事情的本质已经脱离他能指挥的范畴,唯有蒋委员可以亲自下决定。
同样。
麦克琼斯也无法插手,只能等待本土的命令。
蒋鼎文和麦克琼斯归根结底只是前线军团指挥官,能做主的范畴也仅限于前线战斗,关乎到国军是否撤离京津地区一事上,俩人根本无权做主。
京津地区,国军总统府。
会议室。
相比于之前的会议,今日会议室中少了些身影。
以刘峙和卫立煌为首的派系如今都在川省外围,正在同刘军方面进行商讨和谈判。
到目前为止,刘军那边依旧是毫无进展。
无论刘峙多次表明想要同李悠书会面,李悠书都是闭门不见,更是不准国军踏入川省地界,否则认为国军的宣战。国军在山海关地区战事不利,对于川省李悠书只能实行怀柔政策。
生怕激怒目前的刘军,尽量以安抚为主。
这件事情已经是让蒋委员大卫不快,可眼下却出现了更大的麻烦。
昨日蒋鼎文已经明确表明,国英联军在山海关地区的战役大败,面对奉军的强势进攻武力抵抗。
眼下摆在蒋委员的眼前就两条路。
第一,调集大部队北上,以京津地区为战场继续同奉军展开战争。
第二,撤离京津地区,将总统府搬迁至金陵,背靠淞沪地区,以华东地区为缓冲带,重新组织第二次的对奉战役这是唯二的选择。
按照英军首相的建议,是希望蒋委员可以撤离京津地区,搬迁至金陵。
这个条建议如同踩了蒋委员的尾巴。
说的好听。
国军撤离京津地区搬迁至金陵,是为了重新进行调整和部署,为第二次的对奉战役做准备。
并且英军表明了态度。
这一次战役是预想错误,错误的估计了奉军军备实力,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
当然。
有一句话是英军首相没有说的。
那就是错误的估计了国军的战斗力,没想到国军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
在掌握着主动权的情况之下,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有效的进展,面对奉军的反击仅仅是三天的时间便溃败的一塌糊涂。
这一次,英军方面表明态度。
第二次的对奉战役英军会派出主力兵团,会派遣大量的兵力入中原大陆,协助国军对于奉军的战争。
不会像这次一样,仅是派遣一些具备高端指挥能力的指挥官。
这一点,也是英军的失策。
原以为国军具备着大量的美系军和德系军,在英军指挥官指挥下会取得酣畅淋漓的胜利。
谁承想,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