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凤一直念念不忘,俩人一直就说,再有机会去北京,一定还去吃一回。
事情也都敲定了,亮子和小宇也是一路劳顿,便跟着三哥回到他那边别墅,赶紧洗漱休息了。
转天上午,吃过了早饭,亮子想早点赶回北京,这两支参可是他将近一半的身家,他恨不得赶快回去出手,落袋为安,免得节外生枝。老三和万龙明白他的心情,也不多留他,只让小芸给他带了些路上吃的馒头、肉干儿、鹅蛋,还有些黄瓜、西红柿。米克亮装上那两棵参,把钱给了小芸和万龙,便辞了众人,带着小宇匆匆赶回北京。
看着亮子离开,老三笑着说:“这小子有点儿魄力,也有脑子,又倒腾钢材,又折腾金子,现在连人参也倒腾,哈哈哈!他是啥钱都能挣!这大城市的人,就是路子广,挣钱的道儿太多了!”万龙笑笑对三哥说:“也分人,这亮子天生就是做买卖的料,跟三哥你一样,又淘金子,又搞煤炭,到哪都能拿的起放的下,要我看,不分地方,就在人!”
老三听了这话很是开心,美滋滋的抽着大中华。金凤却在一旁道:“要是放到十年前,任你有再大的魄力,再聪明的脑子也没用,你们这都是赶上好时候了,国家鼓励老百姓自主经营,这改革开放刚五六年时间,你看看全国各地变化多大!”金凤这话说的确实没毛病,她一个女人,那个时候能有这样的思维,实属不易。老三和万龙还有小芸都点头认可,很赞同她的说法。
小光和苏日娜都是刚走出校园,对国家政策和形势的变化,对整体社会形态,脑子里还没有完整的概念,还不知道改革开放,对于一个封闭已久的国家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断吸收着这些零散的碎片信息,不断完善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碎片,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逐渐被归拢合并成完整的思维框架,这是每个年轻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八月初的这几天,正是北方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大家坐在院子里的榆树下喝着茶。万龙穿着跨栏背心,对小光说:“去,上街(gai)里买两壶冰棍儿回来!上你张奶那买!”小光和苏日娜一听去买冰棍儿,开心的跑回屋子,拿了两个红色带喜字的空暖瓶,开着车去了连部。
这太和村,每到夏天,都有两个老太太卖冰棍儿。一个是村里的刘二娘,骑着自行车,每天去学校门口儿卖。还有一个是老张太太,她就固定在连部门口的大树下,推着那辆木头做的带轱辘的冰棍儿车,箱子上写着红色的“冰棍”两个大字。
小光和苏日娜下了车,拎着暖壶往这边走,老张太太一看见他就乐的合不拢嘴。还有几个坐在冰棍车旁,领着孙子吃完冰棍儿闲聊天的老头儿老太太,看到小光也都笑着说:“万龙他家小子又来了,这小子每回一买就是两暖壶,这可是大茬儿!”
小光笑呵呵的跟几位长辈打了招呼,什么李四奶、赵二爷、焦三爷,一并叫了一遍,苏日娜也笑着跟随小光都叫了一遍。然后,小光对老张太太说:“张奶,还给我装四十根儿!”冰棍儿是五分钱一棵,他掏出两块钱递给了老太太。
这里解释一下,我小时候也用暖壶买过冰棍儿。普通那种宽扁的冰棍儿是装不进去的,只有当地这种方的,细长形状的,用暖壶可以装进去,一壶装满整二十棵。用暖壶装是为了能放的时间长,不会化掉。
那几个老人家笑呵呵的看着苏日娜,都觉得这丫头看着漂亮又喜兴,满配得上小光,几个人在一旁窃窃私语,都说万龙两口子好福气。老张太太打开壶盖儿,拔下暖瓶塞,一根根的往里装冰棍儿,每一支冰棍儿露着的那截冰棍杆儿都要折断,只留一小截儿,才能保证把二十根冰棍儿都装进去。
都装满了之后,老太太又另外拿出一棵来,笑着递给苏日娜说:“来,闺女,这棵是送你,拿着吃吧!”苏日娜大大方方接过来,笑着谢了老太太。这冰棍儿进价是三分钱,一棵赚二分,老太太四十棵就赚了八毛钱,这对她而言绝对是大客户,饶一棵是必须的!
旁边赵二爷五岁的小孙子,看到苏日娜咬了一口冰棍儿,他眼巴巴的看着赵二爷说:”爷爷,我还想吃一根儿!”赵二爷笑呵呵的说:“这小子!刚不给你买了吗?这刚吃完咋还要呢?行,你给我算算,一棵冰棍五分钱,吃两棵得多少钱?算对了就给你买!”小孙子掰着手指头,歪着脑袋想了半天说:“十分钱。”老爷子笑着说:“还行,那再奖励你一棵吧!这他么到下午还得整一棵,哪天都得一两毛,我这点儿工资都给你买冰棍儿了!”虽然嘴上抱怨,但二爷还是很开心的掏出五分钱钢镚儿,递给了老张太太。
小光俩人买完了冰棍儿,开车回到庄园,把暖壶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