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待了大约两三天,终于日头正盛时,从山谷处出来一支队伍,手持齐字旗,高喊:“敌军已退,速开城门。”
城墙上站着的大人下令打开城门,抬头看天,天不亡盛安。
听到这些话的难民纷纷喜极而泣,家可以回谁愿意做难民,居无定所。
青山村众人也激动不已,能安定下来对于百姓来说是再好不过,哪怕只是暂时的安定。
城门口排长长的队伍,准备进城。
大约半个时辰后,终于进了府城。
府城里的人眼瞧着城门打开,恐怕那些游牧人暂时是安分了,个个也都放下心面带喜色。
大部分进城还是求粮,一些胆大的人沿着军队往回走,打走了游牧人,得回家收拾看看是怎样的光景。
“村长,我家婆娘侄儿就在城里,我想先去看看他。”宋大郎只拿走宋氏单独为侄儿准备的小背篓。
李又摆摆手,“村里的东西我和陆兄弟常二兄弟走他们以前的路子,今天第一次来,其余人去打听采买铺子。”
“当然,有亲属朋友在这里,也可以问问城的情况,就算现在安定了,咱们以后也得有固定的营生。”
李又又笑笑,“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大家总不会还想过以前的生活吧。”
大家咧嘴一笑,“都听村长的。”
众人商议晚上在城门旁的客栈汇合,就各自分开。
宋大郎沿着城里的巷子穿梭,终于停在一家虚掩着的后门。
“敢问有人吗?”宋大郎正要敲门,门就从里面打开。
“您找谁?”说话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童,谨慎的看着宋大郎。
“劳烦您叫下何孝,就是您这儿的跑堂,我是他姑父。”
小童想了想再看下宋大郎,飞快的把后门关上。
宋大郎惊愕的看着这一幕,差点没反应过来。
过了一小会,后门又重新打开,伸出一颗头。
“真是姑父,您怎么来了?”伸头的就是何贤,宋氏的娘家侄儿。
宋大郎把小包袱推到何贤怀里,“这是你姑姑给你准备的东西。”
何贤收下包袱,“姑父,外面乱了,您和姑姑还好吗?城门关了我也出不去,掌柜的说我出去也是添乱。”
“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了,我和你姑姑都很好。”宋大郎摸摸他的头,“你们酒楼如今怎么样?”
“愁着呢,虽然现在不打仗了,可这一时半会生意也好不起来。”想想掌柜整日唉声叹气,自己这跑堂的工作还不知道能不能保得住呢。
“也是,难民回乡到安定,是还有不少时间要耗。”宋大郎看着时间也不好多耽搁,匆匆嘱咐几句就离开了。
关上门,何贤把自己的包袱放在屋里柜子上,匆匆出去干活。
李又几人这边找的是常二以前合作的茶寮,位置在几条街的中心,往常生意好到脚不沾地,如今茶寮的摊子也不支了,开着门里面也没什么人。
“徐大哥,好久不见可还好。”
徐大站在门边,身着灰色粗布,头上扎着短巾。
“常二兄弟,你怎么来了?”旁边陆一言一笑,“这不是陆兄,快进来。”
几人坐好,倒上一杯茶水,喝上一口解决了这几天的奔波劳碌。
“这位?”
“这是青山村的村长李又,目前我就跟着青山村了。”常二放下茶碗赶忙解释。
“原来是村长,幸会幸会,唤我徐大就好。”
几个来回大家彼此熟悉,气氛自是融洽。
“徐大哥,现在年景不好,过些日子就会好的。”
徐大摆摆手,“你们不知道,府城要来大领导,愁的就是这以后哦。”
“怎么?齐将军来还不好?”李又开玩笑。
“是齐将军就好了,听说上面安排了别人来。”徐大苦不堪言。
“这又为何?”几人很是不解。
徐大站起来瞧瞧外面没人才敢放心,说:“本来咱上面就没让齐将军来,安排的是州府的人,只是迟迟未来。”
“我还听说,州府的人是威远公的人,恐怕要对齐将军不利。”
“齐将军为我们打跑了游牧人,怎么还要治罪?”常二不解。
徐大摇摇头,这谁知道,上面的意思谁明白。
“徐大哥,这次我们想拿东西换点油盐布料,为了不招摇,还请你帮忙。”常二起身,陆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