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后,大队便开始交公粮,由于没有拖拉机,公粮就只得队员一挑一挑的挑到粮站。装稻谷都是用的箩斗,这箩斗有大有小,大的一挑是一百二十斤,小的一百斤,队员有那力气大的,将两挑小的箩斗重在一起挑,就是两百斤。不过因为是送的公粮,倒是没有人这样做。
公粮都是每个大队跟着小队长一起去送,今天刚好轮到2小队。送多少公粮,则是根据队上水田的面积来估算的,2小队的水田不多,因此每年大概要送两千斤左右的稻子。
“宋知青,叔跟你商量一个事?”大队长将宋岚拉在一边道。
“叔,您说。”
“是这样的,这送公粮每家都要出一个劳动力,轮流挑着担子去粮站,原本不想找你们这群娃娃,只是今年队上有好几个队员都不能挑重东西,我看你和那个葛知青力气挺大的,所以只能安排你们知青也出两人。放心,队上有两挑九十的箩斗,那个让你和葛知青来挑。”大队长也是没有办法,以前送公粮时都是安排部分女同志一起。但今年队上多了好几个大肚婆,总不能让大肚婆去挑重物吧!那他这个大队长还做不做了。
“我这没有问题,您还是单独跟葛红军同志说一下。”宋岚并未一口应下,而是只应承了她的部分。
第二日一早,宋岚便与葛红军来到保管室,大队长让队员将晒得最好的稻谷装到箩斗里过秤,没称好一挑,便让队员挑在外面等着。等将要送的公粮全部称好,大队长将保管室的门关好锁好,叫上会计,带着几个民兵与队员们一同将公粮送到粮站。
由于离得很近,到粮站时粮站才刚刚上班。宋岚他们一到便排上他们。
判断公粮合格的方式有三种,一听,二看,三咬。听,就是用一根长棍子插入稻谷中,一是听稻谷有没有晒好,二则是看有没有往里面夹着其他什么东西,那这稻谷便是晒够了太阳。二看,看稻谷的色泽和饱满度。晒好了的太阳的稻谷色泽金黄,谷粒饱满。三咬,拿出一粒稻谷轻轻咬一下,谷壳破开,米粒完整不碎。这三种条件同时满足,才能达到公粮的标准,被称为特级粮食,而粮站也只收特级粮食。
“这稻谷晒的不错。”粮站站长姓宋,与大队长是老相识了。
“那是,那年我们的公粮不是最好的。”大队长笑道。
“你办事我当然放心,挑到里面去过秤吧!”宋站长笑道。
大队长指挥着队员将稻谷挑去过秤,粮站的人员则是在一旁记数,等确认没有误差后,宋站长这时才给开了票证。同时又给队上分分了一些布票,这可是大队紧缺的东西。每年每户到年底了大概能领上三尺多一点的布票,这点布,还不够做一身衣服,没有办法,六七十年代,什么都缺,于是关系好的队员便会换着做衣服,今年你家的布票给我用,明年我家的给你用。就这样轮着来,孩子多的人家,也就大孩子能有两身新衣服,小的都是哥哥姐姐改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不生存在这个年代,永远无法想象不出这个年代的生活,哪怕是老一辈的说起,对于没有吃过那个年代苦的人都是抽象的。
记得网上曾有人大放厥词说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全是机械化种植,正是因为谁才后退了。当时宋岚只想将那群人扔到那十年,让他们好好体验一番六七十年代的机械化生活,结果他们没有扔过来,倒是她自己穿过来了,所以,人啊!不能轻易许愿,没准那天就落在自己头上了。
送了公粮,将工具交给大队长,宋岚则是自己逛街去了,虽然这年代也没有什么好逛的,但耐不住她对这年代的建筑敢兴趣啊!尤其是粮站隔壁的中心学校,原本是关帝庙的一部分,现在改成了学校,房子全部都是榫卯结构的木质建筑,不知道存在多少年了,而这群建筑,终究因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能多看一眼算一眼吧!就像原本阁老区有一座牌坊,据说是乾隆年间建的,小时候宋岚还在上面玩过,可是前两年也被销毁了,不仅如此,就连基石都给挖了。
“岚妹子,这里有你的包裹和信,还有两张汇款单。你既然上街了,我就直接给你了。”方武看见宋岚从供销社旁路过,连忙叫住她。
“谢谢了,二老表。”宋岚走进供销社,拿了信和包裹准备要走,见外面有卖薄皮柑的,又买了两斤薄皮柑。
回到知青点,宋岚先看了信,一封是宋建国写的,信中夹着一些粮票和肉票。信里说因为担心宋岚因为农忙累坏身体,所以寄来肉票让宋岚好好补补身体,让她在乡下不要想着省钱,该花花,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