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穿越大唐之萧淑妃保命日常 > 第116章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第116章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萧筱叹为观止,“那一届春闱下来,中进士者岂不是只有一二十人左右?”

大唐的进士们,各个都是卷王之王啊!

李治点点头,“不错,我朝最重进士科,所以宁缺毋滥。明经等科要多一些,得第者十之一二。”

在他的科普下,萧筱才大概弄明白,这个时代的科举考试,应试者大都两个来源,一是由国子监、太学、四门学等中央官学荐送的,称作生徒;二是通过地方州县的解试,来京应考的称作乡贡。

“先帝在位时,大力发展科举,也是想要打破世家垄断官场的局面。朕记得某年春闱,先帝路过端门时,见新科进士逶迤而出,就曾大喜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李治说起时,也颇有一种豪气万千的得意。

的确,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兴盛上千年,一是对于统治者来说,可以网罗天下英才,巩固地位;二是对于广大寒门学子而言,这是打破阶级固化,向上攀登的阶梯。

“那大唐立国数十年,科举选拔的寒门士子占了多少比例?”

李治卡了壳,“这个,朕倒没有注意过。”

说破大天,数据不会骗人。萧筱直接从奏章里翻出历年录取名单,计算了一番。

结果让两人都沉默了……

科举登第者中,出身三品以上官吏及各大世家的,占了七成以上;四品以下的,占了两成;而真正出身小官吏或寒门的,一成都不到。

……

萧筱:这搞半天,选个锤子!

世家大族依然是累世高官,寒门士子照样无出头之日。

李治也没想到,世家子所占比例竟如此大。

“岂有此理!科举一道,本是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料还是成了世家豪门把持的名利场。”

科举制度,必须改革!可是,该怎么改?

见他凝眉苦思,萧筱心里纠结,她一个现代人,自然知道后世是如何完善科举制度的。可她不能直接说,这位陛下看着随和,其实内心骄傲,多疑又敏感,是容不得他人事事为自己拿主意的。

所以,她只能旁敲侧击。

“陛下,春闱的大致流程是怎样的?”

“春闱考试由翰林院出题,监考官是吏部考公司,再由礼部阅卷,给出及第名单。最后再交由各位宰相以及朕过目,征求同意定下名次。”

瞧瞧,全程没有皇帝什么事,只是象征性地征求了意见。

以李治的聪明,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短板,“从翰林院、吏部、礼部到三省长官,也多是世家出身,若有自家子弟参试,从出题到录取,大有文章可做。”

萧筱继续引导,“不仅如此,因为缺乏监督,还有可能出现结党营私,利益交换的情况,等这些进士入朝为官,也会很自然地划拨阵营,成为朋党的一部分。”

“不错,如今长安城内,行卷风气大盛。举子们临考前不是钻研经义、讨论策辩,而是出文集、参加诗会,四处结交名流,想要提前打响名气,让考官高看一眼。”

李治越想越觉得弊端甚多,这些新科进士本应该成为朝廷的新鲜血液,可一开始便被各个利益集团给盯上了,与他们沆瀣一气。

如此一来,皇权会一步一步被架空,君弱臣强,国之大患也。

“春闱之后,还应当加一道考试,由朕给这些新科进士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定下名次。”

萧筱眼睛一亮,李治果然聪明,一下就想到了解决之法。

这就是后来的殿试,由皇帝亲自选拔出来的进士,日后就都是“天子门生”。

“但这样还有一个弊端。”李治沉吟道:“能到朕面前的,都是最后及第的几十人,但春闱考生数千,那些考官们依然可以给自己人大开方便之门,那些才气既高又不愿同流合污者,还是无出头之日。”

萧筱笑了,“陛下,那就让他们认不出谁是自己人。”

“说来听听。”

“很简单,一是糊名,二是誊卷。”

唐朝的科举没有后世那么严格,考前不搜身,考卷不糊名,考生可以温卷、行卷,也就是拿着自己的诗集、文集向主考官毛遂自荐,自我推销。

这样一来,出身高的,名气大的,关系硬的,自然录取的几率就大多了。

可是名字一糊,谁看的出你是崔王卢郑,还是赵钱孙李?

再用同样的字体誊一遍试卷,想靠笔迹认人的路也堵死了,大家一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