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雷找来林教授、田博士和张院士、四人围坐在一起,商量着二号模拟智慧者的人选。
“儒家文化在中国根基最深,孔子的模拟者应该最容易找,我们还是先易后难吧。这样进度可以快一点。”张院士建议道。
林教授看着名单说:“名单上的人我们都不熟悉,把他们都找来面谈吧。”
“这不太礼貌,不过为了节省时间,就这么办吧,电话我来打。”科主任决定道。
三天后,三位儒学大家分别从山东,福州和北京赶来。
第一位,孔子学院的创办人,孔子的世孙,孔海谦研究员。
第二位,中国孔子研究院的杨立夫院长。
第三位,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的张朝明院长。
张院士,林教授和田博士,分别一对一地进行了初步的面谈。
三人各有所长,最终,科雷决定,请孔海谦研究员担任二号模拟智慧者。其余两位也被邀请加入模拟实验,一同收集孔子的智慧。
文宇收集了孔子的思想,概要如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上层面主张“仁和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以立人极,即“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地变为了方法论,形成完整的一套思想体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即“德治”或“礼治”。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的美学思想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
孔海谦换上春秋时期的大袍,在实验室大厅里酝酿情绪,进入模拟状态。文宇准备好了记录设备,调试好仪器。守道检查着自己的发问稿,等待实验的开始。
海谦按孔子的礼仪向发问者施礼,然后端坐在木椅上。
守道开始了模拟实验。
“圣人,您的思想从何而来?”守道直截了当地发问。
“源自《周礼》。”
“请问是否有神的存在?”
“是的。”
“您是否感受到神的帮助?”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人民大学的张朝明院长做了白话文的翻译:
“孔子说:隐秘的神作为一种纯粹智慧的存在,神的智慧已经遍及宇宙万物的整个存在之中。对于这个隐秘的神,我们不可能通过眼睛直接看到神的身体,我们也不可能通过耳朵直接听到神的声音。然而,当我们通过身体与宇宙万物的直接接触时,我们就能感觉到神的无所不在。
正是由于神的纯粹智慧的存在,促使整个人类戒除荤腥,洗净身体。穿上厚重、华丽而又珍贵的衣服,在赞礼祷告的仪式之中,向神祈求,得到教诲。
在人类为神举行的,如海洋一般壮阔的赞礼祷告的仪式之中,我们仿佛生活在神所生活的天堂,仿佛生活在神的左右。
《诗经》说:'神遍及一切,而又无所不能的智慧,虽然我们不可能完整无遗地度量和想象。但是我们仍然要乘坐我们的理性,这一飞驰的,能够挣脱地球引力的弓箭,去追寻它们。’
难以察觉的隐秘之神,真实存在。对于探索宇宙万物存在之根本原因的人们来说,是不可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