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四合院之我是许多年 > 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道和一阵风

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道和一阵风

冲、陆建章等等北洋军阀,肯定是例外。

这些大军阀,势力太强了,别说是普通京剧演员了,便是梅兰芳也不敢怠慢的。

民初京剧大行其道,从事梨园行的人,只要是“角儿”,无论坐科还是入室,收入都颇为可观。

京剧演员出台,在民国时代,就是二三线搭班子的唱一出戏也要十到二十块现大洋。

便是最底下跑龙套的出来露一小脸,也能拿到两三块钱。

至于说角儿们,以当时戏份儿最高的当数谭鑫培为例,老谭的堂会戏份在清末是纹银500两,比清政府一品大员的年俸还多出两到三倍。

进入民国后,谭鑫培的身价也继续看涨。

一九一二年,谭鑫培第五次到魔都唱堂会,一个月包银高达一万块现大洋。

某次,一九一五年再到魔都演出十天,报酬为八千块现大洋,秒杀当时所有的北洋政府部长和各大名校教授。

不过戏院方才是大赢家,一九一五年谭鑫培魔都之行,为戏院带来三万银元的纯收入。

所以,从民国过来的京剧演员们,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土豪。

只不过,现在是新中国时代了,这些京剧演员们也都是拿死工资。

时代背景如此,确实没有办法。

“韩同志,您来了。”

再次见面,高步昆还是那般尊敬许多年,因为他被许多年的能力所折服。

此次是高步昆牵的线,也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了。

对方确实是高质量人类,身边的圈子,不是资本家、收藏家,便是京剧演员这些,还有遗老遗少。

总之,许多年也是因为高步昆,所以才了解到,原来京城还有那么多人,吃喝不愁!

要不是接触的人越多,许多年确是不得而知。

而越是接触的人越多,许多年就越是明白一个道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走得越远,见识越多,认识的人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

人这一辈子,你真正在意的,同时又在意你的人,就是你全部的世界。三两知己,爱人在侧,父母健康,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已经是中等偏上的人生答卷了。

许多年这辈子并没有太大的追求,提前退休,安稳过日子。

在六十年代,全世界都一样,不那么安定。

而人又是群居动物,所以许多年没办法带着一家人去国外定居,或者说去港岛那边生活。

在京城就挺好的,过着自己小老百姓的小日子,外面的风风雨雨,由他来抵挡就可以了。

“嗯,高同志,这就是您之前跟我提起过的谭同志么?”

许多年微微颔首,冲对方笑了一下。

只是他遮住了脸面,看不清笑容,只能通过语气和点头这些来打招呼了。

谭富英也是友好地点头,寒暄了两句,接着说道:

“既然这样,那韩同志,请到寒舍一叙。”

“叨扰了!”

听到对方的话,许多年也文绉绉了起来。

心里却忍不住诧异万分,这民国时代的人物,还活在过去不成?

六十年代,不管是港岛还是内地,亦或者是其他地方,只要是中国人或者华人,其实他们说话的方式,还是跟清朝和民国时代大差不差。

特别是那些文人,说话的时候,特别文绉绉。

写信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之前小梅捡到的一封信,那是一位老师写给他学生陶恒乐同学借粮票的事儿。

那封信说的是古白话,就真的挺文绉绉的。

京剧演员也是文人的一种吧,也不知道算不算,反正接触的人物都不是普通人。

跟着高步昆和谭富英两人,许多年三人很快就走进了四合院里边。

屋内温暖如春,好家伙,许多年瞬间便觉得很热了。

有钱啊!

也就是有钱人才敢这么干了,普通人家,是烧柴,后半夜冷嗖嗖的。

住在秦家沟的老丈人一家人,每年过冬的时候,都是靠着许多年运过去的蜂窝煤,要不然,只能靠烧柴了。

每年十一月份入冬之前,秦建国他们都需要到山里面砍柴才行。

按照秦淮茹的说法,每年花在砍柴上面的时间,最少一个半个月才行。

当然了,猫冬季节,不下雪的时候,也会去山里砍一点柴。

漂亮的柴就拿去城里卖,卖不出去或者歪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