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血尸医经1 > 第三章 血尸医经之弑囚摘心

第三章 血尸医经之弑囚摘心

1927年12月5日23点10分,几个人影摸黑来到了南翔云翔寺旧址处(云翔寺乾隆年间已毁于大火,解放后重建,当时只是一片废墟),寻到了原山门口的那对砖塔。

“就是这里了,再把那纸拿出来对下。”

“白鹤南翔,双塔晴霞,塔前三尺,东镇西经。”

“塔前三尺,三尺……就是这个地方,你们挖那座,我们几个挖这座。”一个领头的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分工道。

很快,两座塔前三尺的地方都被挖开了,东边挖出的,是个口小腹大的大甕,西边挖出来的,是个一尺见方的石匣,那甕头小腹大,上面有泥封,扒开泥封,里面似乎装了不少东西,可惜,口太小,取不出来,那石匣虽然沉重,却没什么机关,抬起石盖,匣内一叠薄薄的硬泥板,似乎是用来记载什么的。

“估计宝贝就在这甕里,算了,时间不多了,这么大,也抬不动,直接砸了吧,一定小心,里面的宝贝可别受损啊!”

两个人拿着小锤,轻轻地敲出璺,慢慢用手扳开,这甕似乎根本不经折腾,三两下一扳,就脆脆的自上而下裂成了几大块,就见一具骷髅端坐在大甕底盘上,头盖骨、前胸、琵琶骨等处似乎有些纸符贴着,但时间太久远,风一吹飞化了。

“这什么呀,不是说宝贝吗,怎么是白骨啊。”一个跟随者悻悻说道,似乎是在埋怨那位领头的。

“咦,这应该是镇尸符啊,看这甕的花纹和那硬泥板上刻的古汉字,像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先带回去吧,我负责泥板上的文字。哥,那具白骨就交给你了。”领头的对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年轻人说道。

一周后,这两个年轻人会合了,谢昌轩,满洲医科大学毕业,精通人体解剖学;弟弟,也就是那位领头的,谢昌辕,燕京大学考古专业高材生,带了硬泥板特意回了趟学校,这天刚从北平返回上海。

“查到了,确实是南北朝时期的甕,这些字也是当时南朝的通用字,你呢?”

“嗯,尸骨经鉴定是1300-1500年前的,也就是刘宋时期的,这样就对上了,怎么样,能翻译出来吗?”

“当然,这怎么难得倒我,你猜这上面写的是什么?”谢昌辕故意顿了顿,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弟,别卖关子了,说呀。”

谢昌辕清了下嗓子,给哥哥讲起了故事,这才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南北朝时期,刘宋朝在今天的上海杨树浦地区有一个谢氏的祖居之所:北沪村,据记载,当时正逢乱世,有一个鲜卑人乞伏元焘化解了村中兵灾,却因为盗尸和行事手段令人不齿,被族长下令用木桩刑钉死,但村中有几位曾被他救治的村民把他的尸体和所著书经偷偷收藏,埋葬了起来,一直到南朝梁天监四年,也就是公元505年,村子里不知出了什么怪事,死了不少人,彻查后没什么结果,但几代人藏尸的事情被抖了出来,很多人认为村民暴死缘于此,族长便密令将他尸身装入大甕,用镇尸符镇住,连同他编著的《血尸医经》,送到刚建好的云翔寺(时称白鹤南翔寺),请高僧德齐法师做了场法事后,埋在了镇尸塔前。当时仍有一位老叟感念其救村之恩,让后人在自己墓碑上刻了“白鹤南翔,双塔晴霞,塔前三尺,东镇西经。”记录下埋尸地,并代代口传,但因后代儿孙多有白丁,此密语最后变成上海本地话代代相传了下去:“八噢内样,桑塔净夏,塔坚赛擦,东四西经”,久而久之,竟己无人知其原意。

说也奇怪,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谢氏宗族历经天灾人祸,早已不复往日兴旺,聚集之地也只集中在杨树浦西北边的几条街道,但族中有一大户,历代都是做的布庄生意,20世纪初宅中诞生了两位俊才,自小被誉为“谢氏双杰”,成为族人企盼谢氏复兴的希望。不负众望,这对孪生兄弟各自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声名远播的满州医学院和燕京大学。弟弟昌辕,精专考古,在祭祖时无意中发现古墓碑文,从而揭晓村中故老相传的四句谶语之迷。族人早已不知此事细末,还以为是先祖留下宝藏,便让昌辕领头带上一班后生从杨浦赶去嘉定寻宝。

“那几块硬泥板上的字拓印了下来,除了第一块是叙述鲜卑人救村及被处死事宜的,其他几块,却是本书经。”

“噢,什么书?”

“这对你倒是件宝贝,是本医书,除了一些古代特殊的医药术语,大多都翻译出来了,不过……”

“不过什么,老卖关子干嘛?”昌轩不耐烦的质问道。

“这本医书,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