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下菜的势利眼,这是佛门的德性,最终也反映于寺庙斋菜的发展之中,而背后透露出着的,是更深邃的东西。
那是某种铭刻于佛门根基之中,可以称得上巨大的贪婪。
权利,财富,名望,一切可以称之为利益的东西,佛门都想要,而且挖空心思的去获取,这已经不能单纯用“宗教需要发展,所以需要资源”那么简单的理由来概括的了。
放眼任何一个朝代,佛门的资源吞并效率都可以称得上是穷凶极恶,放眼整个世界,任何一支与佛门思想扯上关系的宗教派系,捞钱的手段都是千奇百怪,与时俱进的。
佛经里的思想,是修心养性的善,也是舍尘世繁华的四大皆空,但现实的发展,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目,欲念深重到让人无法直视的地步。
那么,有问题的到底是佛经,还是现实呢?
那些佛门的高僧大德可以找出一百万个理由,或者扯出无数禅机来辩解,但寺庙斋菜发展出的过度贵族化,异常奢靡化的饮食文化,却是毋庸置疑的铁证,因为那本就映射了佛门的发展过程。
莫天歌开始处理食材,他选择的食材很多,三菇六耳,瓜果蔬茹,豆制品皆有,因为唯有这样,才能构筑那奢靡的意味,而后开始莫天歌将食材进行二次处理,开始制造素肉。
如果说那奢靡化的斋菜文化,呈现出的佛门暗藏的欲念,那么素肉,呈现出的就是佛门思潮混乱。
佛门香积僧(专职烹饪的和尚)钻研着烹饪,最终研发出素鸡,素鸭,素肉,素鱼,素火腿这些素肉,真有道行的佛门厨师,真的能够做到形、色、味和口感皆是以假乱真。
但这些菜式的出现,终于引起了佛门内的一些混乱,有一些僧人指责这是犯了“意杀戒”,也有一些僧人,干脆指责这是大不敬之事。
不管斋菜的兴起,到底是什么原因,最终,食斋食素成为一种宗教清规,以及一种戒律与修持,象征着佛门底线,或者是声誉。
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却动摇了这般戒律,甚至瓦解着佛门的底线。
食斋这个戒律,都无法坚持下去,要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来绕过,其他的戒律,如何戒持?是否也以各种方式打擦边球绕过?
是否只要打着降妖伏魔的擦边球理由,就可以肆意犯杀劫,是否只要来一句形势所迫,就可以随意破谎戒,是否只要打着为了广大佛门,便可穿金戴银,以富贵示人?
最终,靠着各种打擦边球理由,一群吃肉喝酒,满嘴谎言,杀人不眨眼,为了钱无所不为的和尚,真的还是佛门弟子吗?
因为寺庙斋菜的素肉而掀起的争执,最终却是不了了之,只是把素鱼改名为“如意”,素香肠改名为“玛瑙卷”,其他都没什么变,某些寺庙研发出来,味道和真菜没什么区别的回锅腊肉,依旧是远近驰名,从寺庙僧侣到外来信众都吃的不亦乐乎的佛门大菜,除了价格贵了点,也没什么不好的了。
这般争执,也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实则是佛门内的一些宗教学术争端,是要孜孜不倦在尘世中追求权财,继续弘扬佛法,还是安守佛法清规,远离喧嚣静静参悟佛法。
而最终的结果,也已经写在寺庙斋菜的发展之中了。
前者占据了压倒性的大多数!
而这个时候,释迦和尚喊了一声:“调味料来了了。
“拿来!”
一个个贴满了封印符的箱子,放在了莫天歌面前,然后释迦和尚小心翼翼的打开了其中一个。
箱子里的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半瓶有气化迹象的液体,箱子开启的那一瞬间,整个厨房骤起异象,原本的景物消失,化作了一望无尽的沙漠,下一瞬间又化作了大海,景色变幻不定!
释迦和尚小心翼翼的讲解着:“天幻蜃气,一种高度致幻的毒液,只要一滴挥发到空气中,便可以在方圆好几公里,形成一片持续十天左右的强烈致幻区,导致人畜发狂,即便是最讲究精神坚凝的佛门禅修,都不一定能扛得住,要是这一瓶砸下来,整个金山寺可能就会因此毁灭。”
莫天歌懒得问这东西是怎么来的,只是笑道:
“致幻毒素吗,来的正好!”
莫天歌毫不迟疑的打开了玻璃瓶,里面的天幻蜃气立刻挥发,但还没待挥发开来,一道龙吟响起,一条绽放熠熠佛光的白骨之龙,从莫天歌身上飞出,将天幻蜃气悉数吸蚀殆尽,周围的异象也在这一刻悉数消失。
而后莫天歌一拍桌子,一个又一个的食材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