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利用冲压技术,制造金、银、铜币?
打制明光铠一类的工件,是一种粗活。
但冲压徽记,就比较难了。
冲压铜币,那更是难上加难!
冲压铜币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只要有足够可控的压力,有足够坚硬的冲具,就可以制作出来。
早期的冲压技术,就是一个母冲头座,一个公冲头,再加一把大铁锤就行了。
现在,在华夏北部大地上,就有好多萨栅、拜占庭、突厥等国的粗冲金银币。
然而,实际机器制币的操作,哪有那么简单?
首先,你得要冶炼软硬适度、成分合适的铜合金板材。
其次,你得要有稳定先进的冲压设备和动力来源。
第三,你得能做出造币的冲模。
第四,你还得懂一点钝化技术。
第五,你还得有能力保证品质稳定。
第六,你得有供应充足的铜、锡、铅原料。
第七,你还得有能力把这些铜币流通出去,不亏钱。
……
这些,在这个时代,除了粟末地,天底下可真没有其他个人或组织,有能力如此满足条件去完成成品。
大隋早期的五铢钱,大都制作精好,锈蚀较轻,全是铸范制作。
但数量,有点不足。
现在如果要再做大隋的开皇五铢,那要先得根据它合金含量的配方,炼出相似的铜合金原料来。
只是,这个的确难不住此时的粟末人!
文帝时期的五铢,因为铜的成分较大,铜币泛青,还不算后来的真正白钱。
五铢白钱,铜含量严重下降!
而文帝五铢的金属比例,铜含量稳定在七成以上,铅含量在两成,锡含量在一成。
要炼成这个比例的铜合金,高句丽、粟末地,都没有一点难度。
这些地区,铜的冶炼技术可不要说太高!
当然,这都得归功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从中原不断流入的技术和人才。
中原连续的动乱,促进了人才和技术的外流!
其实,这时期限制所有具有造币能力者的主要因素,反而是铜原料本身。
铜这种东西,在中原地区,在汉朝以前并不缺。
而在隋朝以前,铜币大都也是可以私铸的!
只要你能搞到珍贵的铜锭,还能拿到标准的铸范,并且官家和老百姓都认可使用,那就行了!
但是,从汉朝开始,铜已经成为帝国的绝对稀缺资源。
以至于到后来,连铁钱这种东西都开始出现了。
到了大隋,情况又变了,也让筑造私钱行为变得有点困难。
文帝不仅不允许金银进行流通,还强制要求天下人,必须使用符合官方铸造标准的五铢钱。
当然,并没有明令禁止私铸钱币!
那些汹涌而来的世界各国商人、使者,带着金砖、金币、银疙瘩,又该怎么办?
办法有,两个!
一是,来钞关兑换。
这个很简单,你拿着金银到官府指定的关防衙门去兑换。
一两金换十两银;一两银子换一千铢;一千铢,重四斤二两,为一贯。
另一种,就是将标准范钱,悬挂在每一道关口醒目的地方。
置样五铢!
嗨!好好看看啊!哥们不管你怎么整来的钱!
只要你带的五铢钱,和我的范钱一模一样,就可以入关了,自由流通自由使用。
否则,嘿嘿,不好意思,瞧,那几百个箩筐里,都是不合格的恶钱!
对,不合标准的,都是恶!
金银不准用,其他的前朝旧币、现在的恶币,没收了!
销毁,重铸!
想徇私舞弊?想走后门?
呵呵,得了吧!
外候官,可不是吃素的!
现在关口、坊市,都悬挂置样五铢,恶钱、旧钱不能用,否则没收吃官司!
本来,这没什么,还是个超级善政!
因为,帝国这么做,好处很大。
货币统一,废除私币、旧币、残币,有利于物价统一和稳定,促进经济繁荣。
表兄弟秦王嬴政,就这么干过。
书同文,车同轨,币同范,天下归一。
好!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