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混在都市的虫儿 > 第1章 出身

第1章 出身

王闯出生于甲寅年,黄土高原南部金陵县的一个小村落,有六个姐姐和一个妹子,是家里唯一的男娃儿。母亲35岁时才有了他,自然金贵的不行。出生时没有什么祥云漫天、霞光万丈、紫气东来等老一辈人所说的吉兆,反倒是下着小雨,七个多月身孕依然下地的母亲回家时,被一辆解放汽车惊吓摔倒在树壕里。村里套起最壮的青骡子,跟了8条壮汉子,用胶皮车把他母亲送到30里地外的县城医院,剖腹产生下了只有7个月的他,只有3斤多,所幸活了下来。念书前,村里人都叫他“小虎”。

小虎的父亲在平阳市的文化局上班,母亲则是土产公司看仓库的临时工。夫妻两人的工资加起来有100多元,在70年代算是不菲的收入。可因为孩子多,过得也是紧紧巴巴,自然顾不上照顾他,所以1岁断奶后便和六姐一起,被送在姥姥家。

81年的时候,村里还没有完全包产到户,农作物都由村里统一耕种、分配,当然,西瓜也不例外。村里的老李头侍弄西瓜是一把好手,从种上西瓜,老李头就在地里搭了个窝棚,人字型。说是侍弄西瓜方便,更主要的是西瓜熟时提防村里的后生手脚不干净。幼年的王闯虎头虎脑,是村里的孩子王,7岁那年,他就表现出了同龄孩子间过人的才智,“虎哥”也就从那时开始被叫响了。他带着村里的金梁、玉柱和富贵一起打草,养那只姥姥用5元钱买回来的小花脸羊,说是长大能喝上羊奶。可只要他们每次从西瓜地里横穿过去后,老李头总发现会少上两、三个大西瓜,却从来没见着四个孩子在地里弯过腰。

一个多月过去,孩子总隔三差五的横穿西瓜地,西瓜也少了几十个。李老头也越来越纳闷,但“抓贼抓脏”,四个孩子每次经过西瓜地连腰都不弯,总不能说西瓜长腿儿跟着他们跑了吧。思来想去,老李头决定从富贵下手,富贵是村长家的娃,都10岁了,还没上学,长得五大三粗,比其他三个孩子要高出一头还多。可脑袋缺根弦儿,反应比正常孩子慢一些。

趁着富贵一个人玩的时候,老李头把富贵“框”到了西瓜地里,让他吃西瓜,问:你们每天从瓜地里过是去哪儿打猪草啊?富贵说:我们去哪儿打猪草不一定,可小虎说,每次从西瓜地里过,只要我跟着金梁旁边,挡着他的背篓子从这面走到那面就每天有西瓜吃。再问下去,也问不出所以然,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小虎是这4个孩子的头,每次都能从西瓜地里偷走西瓜。

姥姥家解放前是手艺人,开着县城里唯一的一家银楼。土改时被“清算”,交了家底才定了个中农成分。老李头解放前是小虎姥姥家的雇工,自然和姥姥说得上话。姥姥一辈子是个敞亮人,受不得别人背后说道。况且还是闺女家唯一的男娃。本着3岁看小,8岁看老的古训,一顿“竹笋炒肉”是逃不了的,这小虎年龄虽然不大,却是个倔性子,眼泪绕眼圈就是不认错不吭气。姥姥一怒“去鸦儿窝下站着,什么时候认错,什么时候进屋吃饭。”

眼看着日头偏西,太阳下站了两个时辰的小虎眼前一黑,腿一软,软塌塌的躺倒后才被姥姥抱回炕上。当天晚上就说起了胡话,嘴里不时的“叮嘱”三个发小,“你们要是说了怎么偷西瓜,以后就吃不上了”,让姥姥又气又心疼,抱着小虎一夜不眠,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第二天醒来,依旧是不言不语,该干啥干啥,就是不和任何人说话,包括自己的六姐,转眼就过了三天。直到金梁、玉柱的爹过来拉家常,这偷西瓜的“作案手法”才传了出来。

据金梁玉柱的爹说,那天老李头和他叨叨完,他回家一顿大巴掌,两兄弟就“撂了”。小虎走在最前头,负责选西瓜,看上那个个头匀匀的,皮色发黑,西瓜把处的蔓子发干,他就把手里的镰刀扬一下继续走,意思是选这个西瓜;紧跟的玉柱就用长把麦镰顺手一勾,不作停留也过去;随后金梁的镰刀是做了小加工的,就是在刀头上用细铁丝绕了几圈,右手一砍西瓜往左肩的篓子里一甩;而个子最大的富贵则并排挡在金梁旁边,让老李头看不到这些小动作……横穿过不到30米的西瓜地,四个孩子连腰都不弯就顺走两、三个西瓜。

随后,这波神操作就在村里大人中间传开了。小虎选瓜是脑力劳动,判断西瓜是否成熟,而瓜熟蒂落就是判断标准;玉柱的长把麦镰是保证了只有1.2米左右的孩子不弯腰就能把西瓜和瓜蔓分离;金梁长把麦镰刀头上缠几圈铁丝保证西瓜不易脱落;富贾的高大身材则做了视觉掩护……

此后,村里的成年人都把这个思维缜密,办事条理的小虎溺称为“虎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