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闯和江南雨快速跑出胡同后,这才不约而同的哈哈大笑。
“怎么感觉像偷情?”江南雨自嘲,
“我感觉像私奔”,王闯接茬,“哦,少了两个裹满金银细软的包袱”,
“哈哈哈,你可真能脑补,我一个大家闺秀还得倒贴你这穷小子啊”,江南雨丝毫不在意继续话题,
“快拉倒吧,你属于离家出走无家可归的落难小姐,碰见我这勤劳朴实的俊后生,一见倾心,以身相许吧”,王闯继续卖弄着,甚至还做了个小生这厢有理了的动作,逗得江南雨笑得停不下来。
初恋就是这么美妙,一朵不知道是否能够盛开的鲜花,却悄悄地在两个少男少女的心中生根发了芽。
平阳虽然只是一座四线小城市,却文化底蕴深厚,老街上的古建筑鳞次栉比,明亮的路灯似乎破坏了那份古香古色的美感。
路上到处都是乘凉的人们,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子、人字拖、摇着蒲扇的大爷们,一件齐肩背心,一条绵绸阔腿大花裤的大娘们,衣着时尚、牵手搭背的青年男女们,让这座小城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顺着前进大道,王闯指着夜色中隐约可见的大钟楼给江南雨介绍,
“这就是我们平阳的标志性建筑物,连太阳国人进犯华夏时都没有敢冒犯……”,王闯的自豪感爆棚,随后便讲起了大钟楼有多高的典故。
“相传,大明王朝时,有两个秀才赶考路过平阳,投宿客栈后,时逢隆冬,大家围着火炉几两小酒一喝,围着火炉开始吹牛,打发漫漫长夜”,
其中一个秀才提议比比自己家乡的高大建筑物,彰显自己老家的不凡。随后便开口,“中原有座无影塔,离天剩下丈七八”,说是自己家乡的无影塔非常之高,离天只剩下一丈七八。
另一个秀才一听不乐意了,便也说了自己家乡的一个宏伟建筑,“鲁国有座鱼骨寺,把天磨的咯吱吱”,意思是他家乡的鱼骨寺和天相连,把天都磨的咯吱乱响。
不曾想,掌柜的儿子也读过几年书,听不得别人吹牛。随即搭腔,“我们平阳府里的大钟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一听这话,两个秀才顿时不敢言语,却拉着掌柜的儿子说,等天亮了,一定要带着他们去见识见识。
掌柜的儿子一听,也知道自己的牛皮吹大了,发愁的一夜都没有睡好。直到天亮,推门一看,大雾弥漫。
掌柜的儿子立即叫醒两个秀才,拉他们出门一看。大雾茫茫,只能看到大钟楼的底座,却看不到大钟楼的顶尖,印证了那句“平阳府里的大钟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一时传为美谈。
市内的大钟楼,位于平阳市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通高43.72米,为华夏现在最高的大鼓楼。据《华夏名胜词典》介绍,它的高度比两个岳阳楼加在一起还要高出五米,比龙都的鼓楼和长安市大钟楼高七至十米。
大钟楼始建于何时,已无碑文考证。如今的大钟楼上现存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所铸约四吨铁钟一口。有洪钟必有悬钟的楼阁,所以大钟楼至少应始建于宋金时代。
据记史料载,平阳大钟楼已修过五次了,第一次是元大德七年。当时平阳一带发生大地震,城墙、庙宇、官衙、民舍、十室九倾,死伤百姓无数。全木结构的大钟楼,也变成一堆废墟,次年得以重修。明初洪武年间重筑城垣时,大钟楼随之再建。
当时,国子监名人张昌为大钟楼修复题匾其四面:北曰“中州雄镇;南曰“云天咫尺”;东曰“太行形胜“;西曰”河山一览“。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和民国十年,平阳又遭两次地震,大钟楼局部损坏后,随之修补完善。1948年春,大钟楼因战争而被拆毁,仅留砖结构台基和四向门洞。
1983年,平阳市各界人士集资进行了第六次修复。华夏著名书法家多人在大钟楼修复后,按明代张昌题匾内容,为其重新书写了匾额。
现在的平阳大钟楼是根据毁前的式样、规格重建的。台基为方形,长宽40米,高十米,四面正中各有劵形门洞,东西两侧为攀缘云梯。台基上设垛口,呈城垣规划制。基座上的阁楼为纯木结构,是典型的明式建筑。
江南雨听着传说和典故,却有意无意的拉住了王闯的手。王闯心里一甜,却知道了牵手意味着自己和江南雨的恋爱关系确立。
两个人手牵着手,谁也没有再说话,享受着那份甜蜜的宁静,慢慢的向大钟楼走去,期籍让大钟楼见证这份美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