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爹,也不好多劝,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沈家三小子也不容易,背了一身债。自己没有能力让媳妇儿好好补补身体,靠着岳家,还得被亲娘闹腾,丢面儿。
坐在屋檐下的老人孩子们,都听到了沈张两人的对话,都摇摇头,为沈清和不值。
罗家老夫妻愿意如此贴补小闺女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小闺女小时候自小体弱,正好趁怀一胎的机会好好补补,把身体补回来。人家也说了大补也就是月子一个月,其余的时候偶尔补补,直到小外孙八个月为止,他们也就不会再贴补啥。
要不为啥西院沈家天天鸡汤熬的香飘整条胡同,都没有什么老人说啥,也是有原因的。
人家就是想借这个机会,给闺女补补元气,他们能说啥闲话。
要知道女人元气不补好,以后孩子一多,多遭罪,或者以后不能怀孕,算谁的。
“叔,您的话我记住了。以后一定对他们好。”
“行吧,快去东边。”
沈清和很有礼貌的与周围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子们打完招呼。然后拎着挣扎着的老母鸡去了东边。
瞅着离去的背影,大家伙儿都叹口气,有人说,“三小子啥命啊,人也忒老实了点。”
“谁说不是呢?那孩子打小就本分老实,别看他读了那么些书,可是一点也没有学会滑头,一点也没变。”
“老实孩子好,我看三小子日后不会错,是个有出息的。”
大家嘴巴里说沈清和傻,可是他们都门清儿,都愿意和这样的傻子打交道,不愿意和那滑头的人深交。
来到鸡飞狗跳的东边沈家,沈清和没有说什么,只是苦大仇深,闷着一张帅脸,恭敬的把鸡放在老夫妻的炕上,“爹,娘,鸡我送来了,先借的岳父给小芬补身子的老母鸡。
等开薪水后,我得买一只还给岳父岳母。”
第131章 又回民国(09)
沈父随意瞟了一眼三儿子手中拎的老母鸡, 满意的点点头,至于三儿子说的还一只老母鸡给罗家两口子, 他压根不会放在心上。
只是想着今天他收到的消息, 开口问道, “三儿,你在外面做事有收到啥消息没有?”
“爹, 啥消息啊?”被老头子一问, 沈清和想起来了, 记忆中老头子收到过一次不好的消息,动了要回南河省老家的心思。
只是记忆中是他本人劝住老爷子留在京都的。
他都忘记了还有这茬, 也许是个机会, 只是他不言语,自己不能劝老头子留也不能劝他离开京都,怎么决定还是他自己与他偏心的大儿子去商量。
“就是以后不好的消息……。”
“噢, 那个呀, 听东家说过一嘴, 也不知道到底咋回事儿。”
“你有啥打算?”
“能有啥打算,就是真的,我也走不了,小芬刚生完孩子,小宝又小也经不住奔波,我肯定是走不了的。”
“唉,早不生晚不生这时候生,也是个倒霉娘们儿。行了, 你走吧,没个用。”
老头子心中明白,真要走,三儿子多半是走不了。
欠一屁股债买的宅子肯定舍不得,还有家里有产妇和幼儿,跟着走也是闹心。
苦笑着离开,一直到离开大杂院来到自家门前,他才换上笑容,一身轻松的进家门。
家里的娇气妻幼子可不是受气包,他猜想老头子肯定想回去,南河老家在山里,一般躲避战乱的都是去山里躲避。
老爷子如今不好找事做,沈大一家也就一个人做活,工钱也不高,养活一家人很是困难。
没有自己夫妻支援,他们的日子过得苦,回去买上几亩田,他们想着日子应该也不会差。也许会回去。
如今的京都日子不好过,从七月底城市易主开始,从没有来的及离开的达官显贵到普通平民百姓。无一不是谨言慎行,生怕说错一句话,被伪警的拉走住牢房。
八月开始,工商业遭到大肆破坏,繁华几百年的京都一日比一日萧条。如今看着还好些,等再过一年半载,存货肃清,控制又极其严格,有很多货品都有价无市,不说药品,就是粮食也不好买。
到了后期就是一盒小小的火柴,都不好买。
这种情况一直到四五年,才会慢慢好转。
未来的八年,更是举不维艰的几年。就是共和面也不好买,喂猪的白薯干,豆饼也不好买。
大米,杂粮,再粗的杂粮都很难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