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霸汉:趁赵云年轻,把他收为心腹 > 第482章 二十万百姓过长江

第482章 二十万百姓过长江

父亲是大汉朝廷正式任命的庐江太守,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他肩负着守城抗敌的责任,不走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而陆儁就没有那么的大压力,他不仅要离开庐江这个是非之地,还要把能带走的人口、军队和物资都带走,不留给袁术和孙策这两个仇家。

半个月不到,整个庐江郡已经有将近二十万军民表示愿意跟随陆儁南渡长江往吴郡迁移。

还是那句话,陆儁对于这些投靠的人全都来者不拒,他把男女老少和他们的能带走的家产一律打包带走。

庐江郡原本有五十几万人口,孙策大战陆康这些日子以来,因为战争、饥饿、生病去世的的人将近有八万人,向长江南逃的有六左右万人,现在又被陆儁带走二十万,整个庐江的实力迅速下跌,就算将来袁术派孙策拿下此地,他们也收不到多少赋税,招募不到多少兵马。

而且老百姓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谁真心对他们好,谁只想盘剥和压榨他们,经过时间的验证都会一目了然。

相信到那个时陆氏再强势回归,这些受尽磨难的人一定会对他们夹道欢迎的,和他们一起反攻袁术和孙策的。

想着给袁术和孙策留一个破烂摊子,陆儁的内心这才好受一些。

为了抓紧时间南渡长江,在袁术和孙策反应过来之前回到吴郡这个安全之地,陆儁带着陆家人迅速行动起来。

二十万人拖家带口迁移,这可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

这当中牵扯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旦有所损失,军民南迁的积极性就会遭遇重大的打击。

为此在大部队还没有动身之际陆儁就做了三步至关重要的准备。

第一步,派出两拨人马,一路向广陵郡的赵昱求援,请他派出人马和船只接应,另一路向太史慈的人求助,请他派出人马赶来接应。

这都是离开徐州时和公孙续说好的,只要有任何困难都可以向他二人求助。

至于为什么不像新任扬州刺史刘繇,陆儁很清楚他现在的处境,刚刚到达江东不久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有处理好,他又怎么可能顾及得到其他人的事情。

第二步就是让陆氏族人先把父亲灵柩送过江,只有这样他才能专心投入到迁移民众的事情当中。

第三步,陆儁派出一支三千人的精锐部马步军先行一步,对迁移路上的贼寇和盗匪进行清除,以免这些人看到队伍的物资而见财起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三步安排下去之后,陆儁又把二十万军民编成十个编队。

每一个编队有陆氏族人、庐江郡的地方官员、父亲遗留下来的军队、青壮百姓、老弱百姓。

陆氏族人起到稳定民心和带头的作用,让百姓看到陆家人始终和他们在一起。

地方官员起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军队布置在队伍的前后和两侧、起来保护的作用。

青壮混在老幼之间对他们起到照顾和扶持的作用。

十个编队分散开来的作用非常的明显,一下子就把二十万的人口的压力也分散开来,这样就算有什么情况也不会造成大规模的混乱。

而陆儁自己则亲自带着他父亲陆康留下来的三百精骑和一千精锐步卒给大家断后。

如此安排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竖立在二十万军民的心中,让他们安安心心的、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向吴郡迁移。

不得不说陆儁办事之老辣、想得之周到、调度之有方……丝毫不逊色他的父亲陆康。

公孙续还不知道,他原本只想把陆逊和陆抗这种人才划拉到自己麾下,以便为将来培养出顶级的第二代和三代人才,没想到其实人才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而且他已经接受他父亲的遗命发誓终身效忠于他,永远都不会背叛。

经过陆儁的努力,二十万军民终于分批次、安全的到达长江渡口。

那里有来之前留下的船只,并且有士兵在这里看守。

虽然船只的数量较少,每天不停的来回穿梭也能把几千人渡过长江。

几天后泰山军将领吴敦奉广陵太守赵昱赶来支援,他不仅带来一千人马,还在沿途征集不少船只和船工,这一下渡河的速度就大大增加。

又过了两天,太史慈的兄弟老刘也带着人和马车赶来。

有了老刘的帮助,只要渡过长江的军民就可以不用逗留,只需要马不停蹄赶往吴郡就可以。

令人惊奇的是吴敦从广陵郡带来的不仅有士兵、船只和船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