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沅本身画技不错,又得林砚精心教导了数年,于丹青水墨,素描油画都有心得。惜春自是欣喜非常。尤其三味书院是大长公主的地盘,贾珍贾蓉等人也都没敢上门去闹。
就此,惜春便在书院安置了下来。现今她也到了适婚年纪,可薛宝钗瞧她那模样,竟半点没嫁人的心思。只一心在书院帮忙。沈沅也由着她,还颇有提携之意。
薛宝钗又想到自己。
以前,她欲寻青云路。她以为的青云路大约就是得遇贵人,或是入宫为妃。她甚至想过讨好黛玉,借助林家的关系攀上当今。便是不能被当今纳入后宫,能搭上宁王也是极好的。
可黛玉同她交好,却从未给她铺过这条路。
黛玉与她常一处玩耍,谈知心话。那些话里许多东西,竟是她从未曾想过的。开始,她有些抗拒,也有些好奇。
后来她知道了,这些东西是林砚说的。再后来,书院的先生,尤其现在的苏皇后教给了她更多。
她忽然发现,原来所谓的青云并不只有依靠男人。她完全可以靠自己。
她有自己的才能,有自己的本事,还有自己的手段。
慢慢地,她开始博才名。开始接触书院的经营。越发肯定了这一点。
但自诚亲王事败之后,莫家受了牵连,莫氏虽因是出嫁女,免了罪责,却失了势。同老太太再对抗不起来。老太太欢喜不已,满心以为这回再没人阻止得了宝玉和湘云的婚事。
哪知,史湘云却放弃了金锁与金麒麟之争,在叔婶的安排下嫁给了卫若兰,老太太年岁大了,那几年每每受挫,身子早有些不大好。经这一遭,气急之下晕了过去。这一躺便在床上躺了好几年,身不能动,口不能言。
如今也不过是让丫头精心伺候着,又请太医日日开药吊着命。
贾琏到处延请名医,外头都说他孝顺。可薛宝钗偶然间偷听到老太太语不成音的零星言语,探知了些密辛。只觉得他更像是报复。
老太太这模样,死了大约比活着轻松。
但这一切与她无关,她也不过是揣度,永远不会说之于口。
更遑论,她如今也入了贾家。是的。她依旧选择了贾宝玉。
不是她不能选择更好的。即便薛家败了,即便她大哥靠不住。她尚且还有不算少的嫁妆,借着三味书院打出来的才名,借着苏皇后对她的赏识,借着与黛玉的交好,她未必不能同探春一样为自己打算,选一个更好的。
但几番思忖,她终究选了贾宝玉。因为她发现,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他或许没有远大的前程,没有冲天的上进之心。但却是与她青梅竹马长大的表弟,自有情谊在。况且,宝玉心性单纯,懂得温柔小意,也能伏小做低。
尤其,他没有外头男人的强大自尊,不计较妻子抛头露面,更不计较妻子比自己强。
瞧探春湘云,当年在书院,谁不是才貌双全的一枝花?可嫁人后呢?书院再没去了。
以往的她没觉得这样不好,可在苏皇后引领她一步步接触书院更深次的管理和宣传的理念之后,她觉得,若让她满腹才华困守内院。她不甘心。
三味书院才名远播。诸多男人慕名求娶。可那是婚前,婚后能容许妻子依旧在书院理事的,寥寥无几。多少出色的女子婚后弃了风彩,掩了光华?
若能有另一种选择,活出另一种人生,为什么不试试呢?
将此生附于男人,仗他的势,假他的威,怎么也不必自己有势有威来得强。
三味书院背靠皇家,地位尊崇。她又得师长看重。待得沈沅退了,不说院长副院长之职,她最少能得一个常任理事。有这身份在,满京城贵妇圈子,她能昂然以对,无几人敢轻视她。
再观内院。公公贾政虽心有怨愤不甘,却无可奈何,郁郁不得志,这些年唯知抱着姨娘喝酒解闷。后宅是不大理会的。
婆婆莫氏?诚亲王被赐死,莫家牵累满门抄家,她在府里已没了话语之权。在她这个有着三味书院做靠山的媳妇面前更摆不起架子。
这个家里没有谁能有架子和能耐拿着她的出身说事。大房的事,她手伸不了那么长,也不会去管。但在这二房,她自可说一不二。无人能压。
因此,思来想去,结合种种原因,细分利弊。贾宝玉是她最合适的选择。即便她一直都知道,宝玉的心里最爱的是黛玉,不是她。
但对于她,宝玉也是有情的,不是吧?
他不但支持她去书院理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