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对于长孙的培养不可谓不尽心。
相比于喜欢豪侠的曹操曹昂的性格更偏向于他的生母刘夫人,为人谨慎,谦逊敦厚。
这种性格在天下大治可为三公九卿中的大鸿胪,主管对外交涉的事务,若是熬熬资历,再有家族周旋打点上下,倒是可以尝试大司空的位置。
但曹嵩并不满足于此,他身居大司农,主管天下仓禀和钱谷,各地财政收支不说了如指掌但也可以说是洞如观火。
各地天灾不断,下面的官吏强征暴敛,民间怨声载道,同时世家大族做大,把持朝廷与地方,不客气地说他自己也是一丘之貉,高堂之上桓灵二帝荒淫无道,对于朝局视若罔闻。
这一切都让曹嵩想到一个词“秦失其鹿”。
所以他必须早做打算。
曹嵩的第一步是入仕,准确来说是再趟浑水。他先向灵帝上书委婉表示旧疾已经痊愈,同时愿意为陛下分忧募捐西园。
然后曹嵩开始暗中联系旧日同僚,他手上可是握着不少黑料,威逼利诱之下不怕他们不肯施以援手。
京城是一口沸腾的油锅,明枪暗箭,争权夺利,攀附权贵,在这里屡见不鲜。
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一不小心就会身死族灭。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口油锅最不缺的就是油水。
曹嵩能做到大司农这九卿实权职位,不仅是老子曹腾中常侍的提携,也是因为曹嵩有与狼共舞火中取栗的勇气。
之前暂时归家修养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如今朝堂上高坐的那位再次抛来橄榄枝,他也好顺势而为,为家族多积攒点底蕴。
不过具体怎么借势而起,这就需要曹嵩自己谋划,若是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到了京城只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如今儿子曹操暂且罢官,曹嵩若依旧闲居在家,曹家在朝堂之上可就没了依靠,久而久之就会被彻底边缘化。
所以曹嵩必须把握住这次机会,此番入朝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曹家飞黄腾达提前铺路。
曹嵩的第二步布置的重点在于长孙曹昂,曹昂如今已经五岁有余,必须择一名师教导。
名师教导未必可以真的培育英才,但毫无疑问却可以为弟子带来人脉与声名。
这才是曹家真正需要的。
曹嵩有意送曹昂去往颍川荀家,荀家传承四百余载,祖上为儒家与法家宗师——荀子,积累的典籍与文献完全可以媲美他曹家积累的财富。
汉朝治国推行外儒内法,荀家治学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
而且曹嵩认为曹昂的性子有些太过宽厚了些,跟着那些腐儒迟早养成怯懦庸碌的性子,在荀家私学既有儒家的仁德,也有法家的严正,宽严相济才能养成一家之主的气量。
至于如何入学无非两点要么投其所好,要么威逼利诱,曹嵩决定双管齐下。
他先写信给汝南袁氏,大肆赞美汝南袁家私学与颍川荀家私学实乃教化万民,为君分忧之举,委婉表示愿意上书为两家请功。
后又以私人名义给荀家送去十数部收集来的古籍孤本,甚至还有前汉的一些官学私藏。
都是千年狐狸,曹嵩的意思两家自然明白,也开始暗自联络其他世家与门人子弟为私学造势。
接着曹嵩把目光投向当朝太常刘焉(主管礼仪和教育),曹嵩以司农名义提请奏章上书请灵帝赏赐天下治学严谨,教化地方的私学,以彰仁德之风,孝悌之义。
灵帝一向雅好儒学,而且此事也是他在位的功绩,自然欣然同意,此事便交由太常刘焉来办理,曹嵩从中协助。
曹嵩借机将颍川书院,汝南私塾录入名录。
荀氏族长荀爽与袁家袁隗投桃报李,开始宣扬曹家嫡长孙曹昂机敏聪慧,孝悌敦厚,未来必是国之柱石,欲将其纳入书院。
曹嵩则因为进言有功,被重新启用再次担任司农。
老狐狸不愧是老狐狸,一石三鸟,既送了宗亲刘焉一份人情,结交宗亲一脉,又得了灵帝欢心成功复位,还变相交好天下的世族,毕竟大多数私学都是由其设立的。
至于曹昂入学,只能说是附赠品罢了。
灵帝虽然昏庸,但不代表无能。
受到此事启发,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为自己培养人才,他也借机建立鸿门都学收拢天下名儒名士,招收学子。
一时间天下学风鼎盛,被朝廷收录褒奖的各大学院一时间成了学子们争相涌入学术圣地,似乎在教化与治学取得了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