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大明:人在诏狱,我给朱标讲国运 > 第10章 主打快字

第10章 主打快字

洪武七年,十月初四。

“先生,如果只有三百个人的话,却有那么多的钱财,每年都在增加,不就是先生说的,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了吗?”

“按照先生的题目,我将这些东西先乘以二十,又将每年的宝钞需求合在一处,但仔细钻研之后,我发现这个数据不是那么简单的计算。”

“首先里边的茶叶,粮食,是可以食用的,食用之后也就相当于没有了,而包括布匹,丝绸,都会随着时间而磨损严重。”

“但二十年后的诏狱却有着这么多的货物,三百个人根本无法消耗掉。货物越积越多,最后都浪费了。”

经过彻夜的运算,朱标显然是比得到题目直接进行运算的胡惟庸,要强出许多。

将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说出来,坐在一边宛如一个等待教导的学子一般。

“那货物堆积过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需要怎么做?”

陈楚看着朱标询问道。

“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从诏狱卖到天牢是最好的处理办法,或者是用诏狱的过剩物资去换取天牢的过剩物资,各取所需。”

思量片刻,朱标抬头回答道。

“微观经济学对人的这种行为进行观察,统称为交易,而宏观经济学整合物资不局限于一府一地的将各种物资以政策的形式进行转移。”

“将湖广苏沪的粮食送到北方,将北方的皮毛送到苏沪,这个就是宏观调控,根据各府州县的产能进行宝钞调整。”

“你既然知道这个,那应该也能理解,所有产出都会随着时间灰飞烟灭,而如果想要维持宝钞的购买力不去下降,首先就要搞明白,应用宝钞的地方,有多少产出。”

“包括但不限于,粮,盐,铁,茶。诏狱中,第一年的产值,你算的物价是多少?”

陈楚刚要往下讲解,突然发现,自己穿越过来,对于大明的物价完全不知,睁眼就在诏狱。

经济学没有物价数据做基础,和物理学没有支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生所说的布匹,茶叶,丝绸,粮食,总和约市价一万两银浮动,不会超出太多,但也不会低太多。”

朱标不假思索的回答着,太远的地方物价如何,他也不清楚,但应天府,差不多就这样了。

“那就以一万两为例,第一年需要宝钞一万两,货币出去了一万两,但第二年就不一样了,在人口和产出不变的情况下,需要计算三百人消耗了多少粮食,茶叶,布匹,丝绸。”

“而消耗之后,今年产出的物资,是否能与去年一样畅销。”

“而实际上应用经济学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测算人口变化,产出变化,消耗变化。”

陈楚话音落下,只见朱标蹲在杂草旁,苦思冥想,过了半晌,开口说道:“先生,您看我这样说对不对。”

“第一年发出去一万两宝钞,但市面上的物资实际只消耗了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在应用中,譬如布匹,丝绸做的衣服。”

“而这些物资,并不是靠三百人就能消耗的,所以要算的不是把这些东西如何消耗,又跟着对应物资发出去多少宝钞。”

“而是要想办法把这些过剩的物资,变现到其他地方,就如同先生说的,实际应用中,人口,产出,都是有变化的……”

……

诏狱外。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面色平静的看着身边的胡惟庸道:“惟庸,听了这些,你能算出来了吗?”

“今上,恕微臣无能,在一切定制不变的情况下,想要算出这个数据,没有三十个人乃至数十日的辛苦计算,根本得不到大致准确的答案。”

“而如果是应用在大明,那可能就需要数万人进行长期运算,或可得到结果。”

胡惟庸躬身作揖,陈楚说的那些,他当然是听懂了,也大致了解了,可正是因为了解,才越发感觉晦涩,烧脑。

要计算的东西,会不会太多了点?

“他总给咱出难题,咱也给他出了个难题,别急。”

朱元璋端起茶盏,面带笑意的说道。

胡惟庸脑袋中回荡着朱元璋的声音,眉头紧锁,暗暗思忖道:“这人什么来头…”

胡惟庸还在胡思乱想的时候。

诏狱内。

朱标开口道:“先生,用经济学来解释宝钞的问题,吾受教了,先生博学,吾不如矣。”

“但我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