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春秋:论天下十绝,我独占其九 > 第19章 无遮大会

第19章 无遮大会

北陆,唐,长安城。

三月又复三月,自天榜降临之日起,共有三人留名,东汉之张角,西汉之韩信,七国之荆轲,三人皆是间隔三月登榜,掀起天下的滔天波澜。

张角起兵反汉,以大贤良师之名,一呼百应,无有不从,原本独据二州的强盛王朝在这所谓妖道流民的攻势下,竟然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就好像那恢宏的,金壁辉煌的大殿内里早已腐朽,有狂风一旦掀起,便要轰然倒塌,露出衰败消亡的迹象。

而黄巾军对汉王朝的沉重打击,也惊醒了四陆十三州的诸多国家,君王们有的采取怀柔姿态,轻徭薄赋,与民同乐,有的则是以雷霆手段杀鸡儆猴,震慑万民。

而与衰败腐朽的东汉不同,与之隔海相连的西汉则是一副欣欣向荣之景。

那曾经破釜沉舟,破敌数十万,令天下皆惊的西楚霸王,被韩信困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而后刘邦在诸侯共尊之下登基称帝,尊黄老之术,行休养生息之道,与民同乐。

百姓无不欢呼雀跃,以之为明君。

这般景象属实算得上是欣欣向荣,但在四陆十三州诸多有识之士看来,西汉那风平浪静的底下,却是隐藏着惊涛骇浪。

韩信、英布等诸多诸侯手握重兵,威名远扬,而其北又有匈奴一族虎视眈眈,可谓是内忧外患,祸患深藏。

东陆局势未定,水浑池深,西陆则是形势无比明朗,令人感叹万分。

自秦经【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军后,六国再没有了能与秦抗衡的资本。

秦军携大胜之势踏平赵国,虎视群雄。

而荆轲刺秦,又给了陈兵于赵的秦军出师之名,兵临燕国边境,声势浩大。

燕国使臣游说六国,却无一国胆敢与秦相抗。

继位不久的燕王丹愤然以血为誓,与群臣全军相约,宁死不降。

只是大多数人都明白,秦定北陆之势已明,六国早已无人可挡。

天下纷乱不已,不管是走卒亦或是君王,都不能免于其中。

自刺秦一事后,君王霸主们都对此极为敏感,深怕有人行刺于自己,故而大多长居深宫之内,不迈出皇宫一步。

在这之中,唐皇李世民则是个例外。

他不但没有避于宫中,更是常常摆驾于宫外,巡视长安城。

长安是四陆十三州公认最为繁华,最为热闹的城池,商贾云集,文人墨客无数。

哪怕是富甲天下的汴京与之相比,也要失了些风采。

这里有胡人贩马,有歌妓一曲千金,有文人吟诗,有武夫问拳争锋。

形形色色的人齐聚于一城之中,漫步于大街之上,却无任何异样之感。

哪怕是有人在大街上高喊反唐复隋,也不会有人理会。

长安正是这么一座包容万象,向整个天下敞开胸怀的城。

它不似咸阳那般的肃穆凝重,也不似汴京那般的纸醉金迷,它宏伟却不失细腻,浮华却不失底色。

天下万民,皆可在这座城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

今日的长安城与往日相比,要显的略微萧条些。

原些的大道主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拥挤异常,但今日却是十分的宽敞,即便是并肩而行,也不用担心被人冲散。

若是外人初入长安,恐怕会觉得名动天下的长安城不过如此,但长居长安城的人却是知道,这并非是长安城经历了什么战乱,而是一月一次的佛门盛会,无遮大会。

大会之上,四陆十三州的佛门高僧皆齐聚于此,无论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布道释经,点化世人,而后又有高僧辩论,争佛法之本。

这后者,才是大会万众瞩目之所在。

在这场齐聚天下高僧的大会上,有奉佛多年的高僧论道天下,尽显大师之色。

亦有无名沙卒语出惊人,名动天下。

这般高深的辩论,不仅是信佛之人瞩目,三教九流的诸多士子们也是极为关注,千里迢迢,远赴长安。

因为极有可能在十年一度的【三教之争】中,出现这些无遮大会上尽显风采的得道僧人。

而届时,三教九流各学派的士子们则要亲自与之辩论,将自己流派的教义宣告天下。

上一届【三教之争】中,佛门便是大显风采,名动天下,一举将三教之中的墨家挤出,从儒道墨三教,成了儒道佛三教。

墨家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