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的班底很强,武举同样没得到发展,仁宣时期着重文治,而到了正统时期,朝局岌岌可危,也没顾得不上,景泰朝主打一稳定。
因此,大明的武举从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但现在,重开武举的必要性,已经迫在眉睫。
…
乾清宫。
李青、朱见深相对而坐,气氛较之以往,和谐了太多。
朱见深看李青更顺眼了,随着时间推移,他愈发觉得绝大数文官比李青更讨厌,且不是一点两点。
“李卿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来,是有谏言吧?”朱见深希冀的问。
他现在实在疲于应付,心情就没好过,只希望李青能有好计策,帮他减轻一下压力。
李青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皇上,你现在能行使的权力有多大?”
“哪有什么权力啊,朕登基还不满一年,百官……你都也看到了。”朱见深苦笑,“真要说使得动的人,也就太监了。”
“确定使得动?”
“当然!”朱见深有些下不来台,哼道:“朕对宦官向来厚道,之前牛玉那般混账,朕也只是发配他去南直隶;
小恒子下台后,朕又是赏宅院,又是赏钱,恩赏无以复加,宫里的这些太监,自然会感念朕的好。”
李青微微颔首:“除了太监呢?”
“……还有你。”朱见深煽情道,“李卿一心为国,天地可鉴……”
“好了好了。”李青赶紧打断,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毫不客气道:“皇上你这也不行啊。”
朱见深:“……”
你以为我不想,可这才大半年光景,哪有那么好掌权……朱见深哼道:“永青侯来,不会是消遣朕的吧?”
“我没那么无聊。”李青好笑摇头,“这次,我是真的给你献策来的?”
“哦?”朱见深精神一振,“你又有计?”
“武举!”
“好啊!”朱见深一击掌,大笑道:“朕也有这个想法,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李爱卿不愧是三朝元老,嗯……甚好。”
顿了顿,道:“不过计策是好,却也得能施行才是,百官可没那么好说话……”
随即又是一笑:“但朕有李爱卿,想来他们也不敢跟你对着干。”
李青翻了个白眼儿,“他们都敢跟你对着干,怎么就不敢跟我对着干?
当然,若我软硬兼施,是能帮着皇上在一定程度上推行下去,但效果定然大打折扣!
真正的大决策,还是要在规则中运作,强来是行不通的。”
朱见深颔首:“朕洗耳恭听。”
“太监要用!”李青沉声道:“至少他们听话,心在你这儿,司礼监的权柄并不小,却一直得不到开发,其实当初宣宗设内书堂,就是为了预防今日之朝局。”
“这你都知道?”朱见深诧异。
“……这不重要。”李青岔开话题,继续道:“用司礼监来牵扯群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他们妥协;
当然,单是这样并不足以让他们低头,所以,皇上你也得适当妥协。”
“比如……?”
“先帝为了稳定朝局,让提拔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人……”
“李贤?”
“嗯。”李青没计较他的打断,接着说道:“现在李贤离任,内阁首辅也就有名无实了;
当初李贤在任时,在吏部天官兼内阁大学士的加持下,可是有着秉笔之权,如今吏部、内阁并无关联,这个秉笔之权也就没了,不妨下放给陈文,让他这个首辅,变得名副其实。”
李青道:“这样并不会让内阁失控,最后的批红仍有司礼监,由皇上你来决定。”
“只给首辅……这诱饵是不是太小了?”
“不小了,这一来,首辅就会炙手可热,不仅内阁成员都会欢喜,且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甚至……内讧。”李青阴恻恻笑道:
“别忘了,陈文可不是吏部尚书,想把他拉下来,难度并不是很大,而阁员想坐上首辅位置,最终还是得看皇上,你说……嗯?”
李青挑了挑眉。
朱见深哈哈大笑:“嗯,不错,还得是你啊,真阴……咳咳,还有呢?”
“……”
“吏部尚书悬而未决,但早晚要定下人选,不妨为武举铺路,”李青沉吟道,“那个姚夔在官场人脉广,名气大,不如…便宜他了。”
李青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