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这么配合,童昊松了一口气,让周大将人群疏散,只留下西城区的人。
谭谦则让战士分成两组,一组搭建帐篷,他们将在这里常驻,既保护这里的工人和居民,也准备征兵搞训练。
一组对西城区居民进行全面登记,所有登记过的居民每天可以来这边吃三顿饭。
安排好现场的工作,童昊驾驶飞机返回基地,开始将水泥、石子、钢材等修建房子的材料和工具运往西城。
在建设基地、徐寨工业园以及李家洼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泥瓦工、木工、钢筋工、电工,华夏村专门成立了一个建筑公司,由童昊兼任总经理。
徐寨工业园此刻正在大兴土木,主要工程是火力发电站的基础设施,一旦熊磊将发电设备制造完成,就能直接安装发电。
这一次西城建设,童昊在基地和李家洼抽调一百名工人过来,这两个位置的基础建设大部分搞完了。
由于西城没有电,整个修建工作全部用人工,因此需要大量的民工,正好培养一批技术工人。
建筑所用的砖瓦都是基地生产的,东湖湖滩全是沙子,可以就地取材,节约运输成本。
而粮食则用竹排从李家洼运过来。
木材采用扎堆放排的模式从李家洼运过来,就是将大批的木材捆扎在一起,做成几个大面积木排,然后用两个快艇往西城这边拉。
这些木排的浮力很大,上面可以承载驯养过的牛羊。
吴佩瑶安排了一百头牛随木排运抵西城,亲自教西城区的老百姓使用牛耕地、播种。
耕地用的犁、耙等工具则用飞机运送。
三天之后,前来西城工地报名的人有三千多,几乎是大城的所有成年男劳力。
这还不包括西城区的,按照吴佩瑶的规划,西城区的居民以种田、种菜为主,不参与这次的西城建设。
可西城工地依然要不了这么多人,主要是材料供应不上,也没那么多的技术工人传帮带。
童昊就用运输机带走一半的人前往徐寨工业园,一部分参与基础建设,一部分挖煤、挖矿或当冶炼工人。
剩下的一千多人也不是全部参与建设,吴佩瑶在各个城区各抽调了五十人,跟着西城区的老百姓一起学习耕地、种菜,之后会分配耕牛和工具,让他们回各自的土地耕种。
人员调配好之后,整个西城湖滩一片繁忙,北部是工地,由谭谦总指挥。
南部是耕地,由吴佩瑶负责,带领李家洼的二十名农业熟手指导耕种。
而童昊成了运输队长,不断的将建筑材料从基地运往西城工地和徐寨工业园。
同时也把徐寨工业园冶炼的各种金属材料运到基地。
熊磊带着六百名工人夜以继日的生产各种设备,以火力发电厂的设备为主。
洪飞宇已经不再参与部队的管理,专注于兵工厂的建设,熊磊给他提供设备,邹天明给他提供材料,郑思怡协助他进行弹药的化学实验。
作为弹药工程的高材生,又有芯片提供成熟的技术,洪飞宇对武器弹药的生产是轻车熟路。
要不是目前的设备和材料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跟不上,在超级计算机的协助下,他都可以主持制造出导弹、火箭和卫星。
因此,他目前主要培训制造轻武器的生产工人,生产自动步枪、迫击炮、肩扛式火箭筒以及相关弹药,还有地雷、手雷等便携式炸药。
另外,由熊磊兼顾负责的织布厂、橡胶厂也都在加大马力生产,为部队和华夏村的村民提供衣服、鞋子材料。
吴佩瑶的生物肥料厂、农药厂、手工制衣厂、制鞋厂都在运转。
为了节省电能,小型造纸厂、铅笔厂等一些小作坊都是不定时工作,满足华夏村自身的需求就行。
基地这边已经不再种植水稻和玉米,主要种植棉花、蔬菜,其他的豆类和薯类植物都放在山下的李家洼和西城。
一年后。
一个占地三百八十亩的军营投入使用,除了团级指挥部、弹药库、车库是砖混结构的楼房,其余的营房全部是砖瓦平房。
这个军营可以容纳两千名士兵训练生活,有专门的综合训练场、靶场、停车场、停机坪、电影院、图书馆、大小食堂等设施,完全按照二十一世纪军营的规划建造。
有专门的水塔提供自来水,可以保证整个军营的生活用水。
火力发电站还在安装当中,短期不能投入使用,熊磊专门制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