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低武世界开始起兵 > 第234章 收复南方(下)

第234章 收复南方(下)

后面的是其他的内容,中午的时候会改回来。

纵观历史,最高领导人的个性特点往往与这个政权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说是决定性的因素。譬如李自成之于大顺政权,成也自成,败也自成,兴亡都离不开他,因此史书上大顺也被称为李顺。这个短命的王朝统治北京总共四十二天,若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登基算,只一天就弃城而走。如果从西安建国时算起到土崩瓦解也仅一年多,即使从襄阳政权初创时算起,满打满算也不过两年多一点,无论怎么看都可谓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那么,大顺王朝流星般骤兴暴亡的主要原因在哪儿呢?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兴亡的关键还得从李自成本人的性格特点说起。

言归正传,下面让我们再来看李自成性格中的缺陷。短视。进入北京后,李自成似乎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全身心都松弛了下来。面对迫在眉睫的危险和隐患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他好像压根就不理会或不知道关外那支虎视眈眈的八旗军,大概在他看来这些土酋不足为虑吧,因此上,对镇守山海关手握重兵的辽东总兵吴三桂便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他也派人带着吴父的信,封侯赏银,前往招降,但打心里还真没当回事儿,这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即可看出。如此重要的“统战”对象,竟不加区别,一样“籍其家”,拷掠已降的吴三桂父亲吴襄,逼要银子,最严重的是放任部下刘宗敏霸占吴三桂爱妾陈圆圆,终致本已打算归降的吴三桂降而复叛,投入清军怀抱。这是多么致命的战略短视。作为最高统帅,按理他应该清楚山海关举足轻重的战略位置,应该知道吴三桂所部绝非软柿子,更应该懂得自己攻陷京师仅是在政治上获得了先手,军事上其实并无多大优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朝尚存的四五万最精锐特种部队——关宁铁骑就全部掌握在吴三桂手中。关宁铁骑的战斗力李自成领教过不止一次,他应该比谁都清楚。当年曹文诏只率三千关宁铁骑,就几十万农民军赶尽杀绝。到北京的人马本就不多,里记载说:“破京师,兵渐分”。就算完全不

性格缺陷二:软弱。“成大事者,不谋于众”,权威不立则令不行,禁不止。决策民主固然可取,但物极必反,无原则的软弱退让造成的后果是相当致命的。进入北京后,李自成似乎失去了对手下高级将领的约束权,最典型的当数老哥们儿刘宗敏。刘负责追赃助饷,日日严刑拷掠降官,死者不计其数,据《甲申传信录》记载,李自成也觉有些过分,便对刘宗敏讲:“你们为何不帮孤做个好皇帝?” 刘宗敏马上顶他一句:“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你别废话!”(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面对如此生猛的部下,李自成竟无可奈何。

又载:“丙戌,李自成自称帝,即位于武英殿,伪磁侯刘宗敏扶创出,平立不拜,曰:“尔故我等夷也。”伪官皆拜,宗敏不得已,再拜而退”。刘宗敏只是九位侯爵之一,竟敢恃功而骄,当众扬言:你我一样都是响马,干嘛要拜你?放在任何朝代,这样公然犯上的言行都绝对难以容忍,但李自成对此却似乎无计可施。

性格缺陷三:过激。主要表现在初入北京时立足尚未稳,正是用人之际,却反其道而行之,纵容部下对投降的大臣进行人身侮辱。史载:“成国公朱纯臣、大学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贺,皆素服坐殿前。自成不出,群贼争戏侮,为椎背、脱帽,或举足加颈,相笑乐,百官慑伏不敢动。”堂堂朝贺之所,胜利者竟将脚丫子搁在大臣们脖子上,成何体统?完全还是山大王做派,如何能让人心服?又如不久后开始的“追赃助饷”,不论穷富廉贪,一律按等级定标准,严刑拷打,“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如此过激的恐怖行为,只能是将可用之人悉数推到敌对阵营,为自己埋下祸根,自成实难辞其咎。

性格缺陷四:狭隘。自古道:独木难支,联合所有可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本是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创业阶段。但李自成在这方面却显得心胸狭隘,很不够格。譬如对曹操(罗汝才),曹操本来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此人多谋善断,颇有威望,资格比李自成还老,李自成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头目时,他便是自立门户的“流贼”领袖了。崇祯十六年已经投靠李自成,被封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只因一时不合,听信谗言,便亲身将其斩杀,自伤膀臂。又如对张献忠,一直猜忌排斥,在攻克襄阳称奉天倡义大元帅时,闻听张献忠亦一举攻取武昌,竟采取恫吓威胁的手段,派人说:老已投降,曹操、革里眼、左金龙都被我干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