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我的手机连异界 > 第五百六十三章 修族谱、出事

第五百六十三章 修族谱、出事

幸运的是,因为南粤陈氏人口多,所以总能够找到一些线索,寻根问祖,当年的族谱就是这样连起来的。

虽然陈正谦这一支脉,祖上八代,都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但是主脉始祖那边,那是赫赫有名的。

玉湖陈氏。

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

由仁公于宋代庆历四年(1044年)择玉湖之胜而筑室肇基,自四世祖俊卿公以榜眼高中,历清要以至首辅,以少傅魏国公致仕。

国恩浩荡,追赠三世:始祖讳仁赠太师沂国公,二世祖讳贵赠太师蜀国公,三世祖讳冼赠太师翼国公。

后八世祖文龙公状元及第,累迁至知枢密院、参知政事(副宰相),抗元死节。

死节后朝廷诏赠太师忠肃公,追赠三世:五世祖讳钦绍赠太师永国公,六世祖讳衮赠太师安国公,七世祖讳粢赠太师荣国公。

这就是“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的由来。

陈正谦他们这一系开基始祖宝公,则是文龙公侧室庶子梦麟公长子彝诚公所出。

梦麟公授承务郎,彝诚曾任松江府通判,抗元失败后,随南宋末帝宋怀宗一路南下。

而陈宝公作为彝诚公次子,与长兄陈正,幼弟陈经,皆官居县府教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局长)然后就在鹤城扎根,开枝散叶了。

后来又分了好几个支房,有些渡海去了琼州,有些则去了邻省桂西,还有些出国了。

陈正谦他们这一系,则是在这偏远农村深深扎根了。

虽然祖上没人当官了,但是祖业还是在的,一直到陈正谦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也就是四房一脉的始祖,都还是地主,娶了两个老婆的人物。

可惜战争来了,家业一朝丧尽。

陈正谦爷爷他父亲,也就是陈正谦的曾祖父,可以说是好吃懒做的二世祖一个,还年纪轻轻就没了,留下曾祖母一个人,硬生生把五个孩子拉扯大。

那个饥荒年代,一个女人能够做到这点,没点气魄不行啊。

陈正谦对自己的曾祖母还是有印象的,小时候总会给他留一两颗糖,祖上那些事,也是听她说的。

在他三年级的时候,曾祖母也走了,享年85岁。

他们这一房,三代以来,愣是没能出一个读书人。

只有到了陈正谦这一代,赶上一个好时代了,才有机会崛起。

当然,这一切,他们不知道是陈正谦自己心里藏着的大秘密的关系,还以为真的是祖宗保佑,先祖积德,泽被后世子孙。

毕竟先祖俊卿公说过:“地瘠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而陈正谦的崛起,虽然和村里其他三房关系不大,但是好歹能沾点光,所以大家就想着,要不要再修缮一下族谱呢。

于是,这事就由村长出面了。

事实上村长也只是个负责人,他的辈分还不算高,不足以组织起修族谱这样的大事。真正牵头的,是陈正谦他们这一房的一位曾祖叔公,连陈正谦他爷爷,都要喊作叔的。

“修族谱啊,这个我自然没意见,九叔公需要我帮忙做什么呢?”陈正谦这就是明知故问了,修族谱需要的自然是钱。

无论是组织人力,还是收集各种资料,路途奔波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

既然九叔公自己找过来,那就顺着他的意思来就行了。

钱,陈正谦是有,但是得用在该用的地方。

修族谱这种事情,不单只是他们家一家的事,事关整个宗族,就算陈正谦想自己一个人全部负担,其他人也不见得答应。

哪怕象征性地每家每户收一点,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说起这个,自然就是钱的问题了。”

说到这里,九叔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每次村里有什么大事,需要用钱,陈正谦都说义不容辞,如果大家都养成这种习惯,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看到陈正谦沉默不语,九叔公连忙说:“好在之前族谱已经修缮过一次了,这次主要是新增一些旁系名单,以及调查一下我们鹤城陈氏这一脉的几位先祖的生平事迹,还有就是来年清明刻字碑之类的。”

农村山林坟头多,万一扫墓认错了,那丢的可就是祖宗的脸了,所以刻字碑很有必要。

陈正谦想了想,就说:“这个自然没有问题,都是自己宗族,我陈正谦是什么人,九叔公你也不是一点都不知道,该出力的地方,我自然会出力的。”

“有你这么说,我就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